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
战略与安全
美国研究
南海问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周波接受美国NBC采访谈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
近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周波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访,就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发表看法。采访于当地时间7月2日在NBC早间新闻节目《早安,乔》(Morning Joe)播出。
赵明昊:中美博弈催化中国周边外交变局
美国方面展现出俄乌冲突下仍将锚定印太地区的战略决心,这将对中国的周边外交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
黄仁伟:中美战略相持阶段可能长达30年
“战略相持阶段”概念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论持久战》中创造的。他提出,抗日战争包括日本的战略进攻、中国与日本的战略相持、中国的战略反攻这三个阶段。本文借用这一概念来表述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樊吉社:美国对付中国招数多样,一体化威慑如何防范?
从现在展望未来,中美关系大概进入了一个真正通过双边互动、摩擦、碰撞去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阶段。
刁大明:中国的里程碑 美国的“现形记”
疫情防控是中国成就的里程碑,更是美国衰败的“现形记”,中美两国之间的巨大差异有目共睹。
孙成昊: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为何成为“文献回顾”?
对华政策在当前拜登政府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赵明昊:审慎精巧应对与美“战略相持”
白宫日前宣布,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及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康达将于本周内率团访问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这三个太平洋岛国。美国欲借此举推动“印太战略”向南太地区辐射,针对中国的意味很浓。这是美国深化对华战略竞争的又一动作。
赵可金:读懂中美文化基因,走出误解“沉默螺旋”
自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发生深刻调整。美国逐步改变对华接触战略,代之以战略竞争,确立“全政府对华战略”。拜登政府继续将中国明确为“最严峻竞争者”,将中美竞争界定为“长期竞争”。今年2月,拜登政府发布印太战略报告,明确对华战略竞争的路线图,进一步加强“美国盟伴体系”,包括“五眼联盟”“四边机制”“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以及双边军事同盟。同时,在美国即将出台的“印太经济框架”中,仍以排除中国大陆为战略导向,通过加强与印太国家的合作,确保美国在经贸领域领先地位。
达巍:中美如何“再破冰”:“上海公报”五十周年的启示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到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于2月28日共同发表了《上海公报》。今天人们回顾那段历史并再读《上海公报》时,讨论较多的是其对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上海公报》更宏大的意义,则在于其体现出的国际格局与大国战略之间的互动。
胡波:中美海上危机管理的现有机制
近年来,随着中美军事竞争的加剧,双方都认为要加强海上危机管理,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在元首视频对话中也多次强调要加强竞争的管控。在推动取得新的进展之前,梳理中美海上危机管理的已有机制非常必要。
章百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正式开始。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影响和改变世界的一件大事。当时,中方对尼克松的接待是高规格的,礼数周全、安排缜密,基调是不卑不亢。在北京似乎平静的气氛中,人们能感觉到,一个巨大的变化发生了,中美两国长达22年的对峙与隔绝终于结束了。
【尼克松访华50周年】困难时期,更应坚持中美人文交流
1972年2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拉开了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的序幕。双方签署《上海公报》表示,“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尼克松访华50周年】达巍:《上海公报》的核心是面对世界新格局的大胆调适
50年前的1972年2月21日到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于2月28日共同发表了《上海公报》。今天人们回顾那段历史并再读《上海公报》时,讨论较多的是其对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上海公报》更宏大的意义,则在于其体现出的国际格局与大国战略之间的互动。
【尼克松访华50周年】寻找中美被忽视的合作潜能
【尼克松访华50周年】 中新网2月25日电 据“中时新闻网”报道,中美两国现在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中美关系往往被认为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今年恰逢1972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50周年,对于这一事件的重新解读也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尼克松访华50周年】姚云竹:重拾融冰初心——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最后一天,中美双方在上海正式签署了两国之间的第一份联合公报(《上海公报》)。2021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与拜登总统的视频峰会上,提出了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重读50年前的《上海公报》,体会到这份文件充分体现了这三项重要原则。
【尼克松访华50周年】专访章百家:塑造顺应时代的中美关系,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外交史研究专家章百家的父母都是中美破冰的直接亲历者。1971年初,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前,在周恩来、叶剑英的直接领导下外交部成立了专门的筹备组,章百家的父亲、时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是筹备组的主要成员,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1972年任副司长)的母亲张颖也是这个组的成员。
【尼克松访华50周年】孙成昊:中美应珍视两国关系中的“尼克松篇章”
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中时新闻网”报道,5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超越了彼此的现实矛盾,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改变了国际形势的走向。5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在曲折中前进,一次次掀开了两国交往的新篇章。
【尼克松访华50周年】周波:回看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未来何去何从?
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中时新闻网”报道,尼克松或许永远不会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美国领导人。水门事件曝出后,他成了唯一一位引咎辞职的美国总统。然而,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却为所有人铭记:中国!中国!中国——1972年尼克松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这次访华之旅还被改编成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当下,“只有尼克松才能去中国”这句话,被用于描述政治领导人实现艰难甚至冒险的目标的独特能力。
【尼克松访华50周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下的中美关系50年
1972年2月21日到28日,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 Nixon)应邀访华,拉开了此后50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大幕。2022年2月28日是中美发表《上海公报》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学术界关于中美关系的各种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无论是两国外交关系、经贸关系、军事关系、人文交流等领域都有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视角审视50年来中美关系的努力还不多见。
胡波:中美战略竞争的特殊性及风险
无论是跟历史上其他大国竞争,还是跟以前的中美竞争相比,今天中美竞争的特殊性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未来中美竞争有两个趋势可能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个是中美的竞争会继续加剧。第二个趋势就是尽管如此,双方依然在大规模战争门槛之下,这种状态大概率还是可以保持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