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周波在《南华早报》发表评论文章“The True Battleground in the US-China cold war will be in Europe”。中国论坛特此转发中英文版,以飨读者。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说过:“将欧洲团结起来的不会是任何欧洲政客,而是中国人”。如果戴高乐看到当下的欧洲如何因中国而分裂却非团结,想必他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联合访华以示欧洲团结,但却显得南辕北辙。冯德莱恩批评了中国与俄罗斯的友谊,并谈到了“去风险”的需要。马克龙则表示,欧洲必须避免被卷入美中在台湾问题上的任何冲突,并认为欧洲不应成为美国的“附庸”。
欧洲的战略自主在于它如何独立处理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的关系,但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随着乌克兰战火肆虐,欧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美国。针对马克龙的言论,美国参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说,如果欧洲不在台海问题上选边站队,那么也许美国应该专注于台湾,让欧洲人自己处理乌克兰危机。
无论乌克兰危机持续多久,最有可能的结果仍将是停战。去年,俄罗斯宣布将卢甘斯克、顿涅茨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并入俄罗斯领土。尽管俄罗斯无法完全控制这四个地区,但它必须占据一些,以证明其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合理性。这让乌克兰面临着一个噩梦般的局面:既无法加入北约,却又将在失去克里米亚后丢掉更多领土。
欧洲不可能在北约的阴影下实现战略自主。马克龙曾说北约已“脑死亡”。北约的支持者可以指着芬兰的加入说,北约正在变得更受欢迎。但马克龙仍然是对的。这场战争绝妙地诠释了北约的尴尬处境:无论多么强大,北约都不敢对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国发动攻击;但声称自己是一个防御组织也很离谱,毕竟,眼下是31个国家在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国家。
北约可能会存活下去,甚至能挺到庆祝成立一百周年,但如果它只是变得无关紧要,那又怎样?英葡联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联盟,有600多年历史,但有多少人知道,又有谁真正在乎?
许多人都在讨论另一场冷战的到来。如果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唯一共识是避免热战,那么我们可能已经处于一场新的冷战中。不过,这一次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两个阵营的竞争。
这场竞争首先看的是谁犯的错误更少,其次是看谁能更好获取第三方的支持。主要战场不是在全球南方,因为美国在那里已完败给中国,尤其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主战场也不会在印太地区,那里很少有国家愿意选边站队。新冷战的主战场将是在欧洲,那里包括美国的大部分盟友,而他们的最大贸易伙伴却是中国。
随着时间推移,跨大西洋联盟必将式微。即使美国的衰落是缓慢的,它也无法维持全球军力部署的费用。它将不得不从世界多地包括中东和欧洲撤出,把重点放在印太地区,因为美国认定中国是一个长期威胁。历届美国总统,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要求欧洲人承担更多的自身安全责任。换言之,即使欧洲不情愿,它也必须战略自主。
欧洲同时把中国当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这说明欧洲对中国的困惑,而非中国的真正本质。今年以来,欧洲多国领导人访问了中国,原因很简单:欧洲不能同时与中俄两国为敌。乌克兰危机持续时间越长,欧洲就越期待中国帮助调解。
欧洲大概会以务实的态度处理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即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应对,而不是选边站队。
只有一种情况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欧中关系:台海战争。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台湾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
虽然大多数台湾人希望维持现状,但两岸融合的进程已经开始。据估计,2020年有120万台湾人,或台湾人口的5%,在大陆生活和工作。只要中国保持开放,这一进程就不会停止。
北京的战略耐心也体现在大陆在台岛周围的第二次军事演习中。即使北京明确将蔡英文与美众院议长麦卡锡在加州的会面视为挑衅,其反应也比麦卡锡前任佩洛西访台时要谨慎得多。此次军事演习模拟了打击,但没有进行实弹射击。
中国比谁都清楚,和平统一最符合其利益。更重要的是,和平统一仍然是可能的。
戴高乐的最大政治遗产是,戴高乐之后的每一位法国政治家似乎都是戴高乐主义者。但是,如果说戴高乐是在为法国代言,那么马克龙则是在试图为欧洲代言。时间会证明,他比冯德莱恩更有远见。在21世纪的多极世界中,只有成为一极,欧洲才最能展现其实力。
(本文中文版5月11日首发于“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