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S副主任陈琪接受环球时报专访:中美关系将进入5年关键期?

2023-04-28

编者按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日前表示,未来5年将决定美国与中国关系的走向。美国2022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未来10年是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决定性10年”。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认为,未来5到10年对中美关系来说十分关键。为什么是未来5到10年将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时期,中美将各自处于什么位置?美国将从哪些层面对中国进行围堵?中国又应如何突围?《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琪教授。

环球时报:为什么美国军方和政界认为未来5年或者5到10年,对中美关系来说非常重要?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会有什么特点?美国可能从哪些层面遏制中国的发展?

陈琪:从中美公布的官方政策宣示来看,未来5到10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段时间将决定当下中美关系激烈竞争或博弈的基本结果。

未来5到10年,中美之间的博弈和斗争在不同领域会互有攻守,不存在总体性的孰强孰弱,关键比拼的是谁的决策不犯错并能激发制度活力。如何规避短处、发挥长处将是关键,不能进行持续的政策创新和体制改革就会在这场极为重要的竞争中落后。

未来5到10年,美国可能从以下层面对中国发难:一是通过眼花缭乱的联盟外交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通过出口管制限制中国军力增长和军事现代化,在台海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显示对华军事威慑,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并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去中国化”,通过越来越严厉的“长臂管辖”和出口管制来进一步缩小中国经济的成长空间;三是在国际上动员宣传机器,把中国塑造成“国际秩序的破坏性力量”,把与中国的竞争定性为捍卫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斗争。

环球时报:在未来5到10年的博弈和竞争中,中美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

陈琪:中美竞争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即人才竞争。美国的高校仍能吸引很多国家年轻人,这为美国的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中国高校教学和科研实力的进步有目共睹,也在努力迈入国际一流高校的前列方阵。不过,要成为世界人才高地,我们仍需要解决一些机制上的障碍,需要注意人才流失问题。

美国对自己制度的“迷之自信”以及越来越凸显的政治极化,使其内外政策的理性调整变得越来越困难,国内共识的减少加剧了两党对华政策的僵化程度,即便认识到特朗普政府的对华贸易关税战无济于事,也无法纠偏和纠错。

环球时报:面对美国的围堵,我们应如何突围?

陈琪:首先,我们要稳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今年年初,美国舆论炒作所谓的“中国崛起见顶论”,这实际上是看衰中国论的新版本。中国越主动扩大对外开放,保持经济继续发展的势头,美国越无法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去中国化”。其次,中美之间现在最大的安全挑战还是台湾问题,美国日益公开地把台湾纳入北约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一环,以此遏制中国。对美国战略模糊政策的改变倾向以及鼓励“台独”势力的行动,我们需要进行军事斗争和外交安抚的双重努力,最大限度地化解周边国家和欧盟国家的战略疑虑。最后,针对美国的各种对华污名化,我们进行有力反击的同时,在国际关系中不要被美国制造的意识形态化话语牵住鼻子,要保持议程设置的战略主动和节奏,避免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问题上过多消耗资源。

环球时报:现在的国际局势出现不少变化,比如中东出现“和解潮”;一些非洲国家公开表达对欧美的不满。请问,您认为现在国际局势变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各方势力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国际局势会走向什么方向?

陈琪:目前国际社会主要矛盾之一是继续煽动战争力量与努力促进和平力量的斗争。一方面,美国通过火上浇油的选边站,让一些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绑上美国的“战车”,导致俄乌冲突的和平谈判无法开展;另一方面,维护和平的声音和力量在逐步壮大,中国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是这种力量的代表。

环球时报:在国际局势的变化中,中国应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

陈琪:中国首先要保持战略定力。其次要促进高质量发展,在高科技领域突破被“卡脖子”的困境,让美国无法也不敢与中国“脱钩”。再次,中国要保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其他国家的资源交换越充分,安全和发展就越有保障。最后,中国要修炼“内功”,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和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创新潜力,做好自己将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摘录于2023年4月26日《环球时报》,原文链接:https://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4CdvbUngKz7


上一篇:王缉思:重建中美关系刻不容缓

下一篇:张沱生:中美应如何缓和紧张防止冲突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