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刚:警惕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颠覆性破坏作用

2023-04-05

安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世界知识》杂志资深编辑

在盛传了一段美国国会新任众议长凯文·麦卡锡即将率团访问台湾的消息后,最新情况是,麦卡锡将在4月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访问中美洲国家返台途中经停美国时,在加州与她会面。同时,麦卡锡仍不排除2023年内访台成行的可能。

2022年8月发生的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长南希·佩洛西窜访台湾事件引发台海局势剧烈震荡。中国政府和军队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红线”,做出必要反应。麦卡锡在美国国会换届候选期间,便扬言要把访问台湾作为当选众议长后的重要议程加以安排,原拟2023年3月成行,后因中美“气球事件”搁置。

现在看来,佩洛西铤而走险窜访台湾,成功地把炒作涉台议题、踩踏中国“红线”提升为一道美国国会重量级议员展示所谓“价值勇气”“政治正确”以及政策影响力的“必答题”,后继众议长哪怕换了党派也要追随。

作为过去十几年中美关系螺旋下滑的一条主脉线索,台湾问题已经重返中美关系的核心敏感区域,成为中美关系最危险的引爆点,也是最大风险点。作为美国亲台反华势力“大本营”的美国国会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已经取代白宫成为美方相关议程的设定者,而白宫对国会山挑动涉台议题部分失去了管控能力,客观上形成了逐渐掏空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的府院合流趋势。

除向台湾密集派出窜访代表团并提升级别,连续两届美国国会还与军方同声同调讨论所谓中国大陆“对台军事准备时间表”,配合立法行动,持续施压拜登政府加大对台军售、特别是出售高精尖武器力度,并且开展更具突破性的美台军事合作,比如向台派驻更多作战参谋人员、在台建立军火生产线和弹药库,以增强台军不对称作战能力。美国国会、军方和行政当局的行动方向一致,那就是推动对台政策走向“战略清晰”,明确阻挡中国国家统一进程,并把台湾问题工具化为遏制中国的抓手。

更严重的是,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和施行机制已经发生变化,“全政府”模式加速生成,国会在其中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具权重,也更加活跃。

第117届美国国会对各种版本的“战略竞争法案”进行了密集的辩论,虽未取得最终结果,但仍极大吹胀了美国不择手段打压中国崛起的声势。这届国会在民主党力推之下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将政策补贴引入美国高新技术产业,试图以非市场化手段削弱中国的竞争力,严重损害中方利益和世界经济秩序。

经2022年中期选举产生的第118届美国国会开幕以来,涉华立法活动比以往更加频密。截至2023年3月10日,两党在60多天的时间里已提出150多项涉华提案,其中多为共和党人发起,目前还在快速增多,涉及恢复审议“战略竞争法案”、重启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禁止中国购买美国敏感区域土地房产、取消对华正常贸易关系待遇、禁止对华出口石油和战略储备、禁止TikTok、不再视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以及新疆、西藏问题,等等。3月23日国会TikTok听证会表明,美国的众多国会议员以抨击中国当作己任,华盛顿国会山上的涉华气氛何其毒化。

这些立法行动虽然大多难以最终通过成法,但其按程序进行的听证、讨论本身就是在渲染“中国威胁论”,煽动美国民间的反华情绪,也是在推动中美加速“脱钩”。在这些立法行动过程中,美国的国会议员们向行政当局提出了诸多非常具体的反华遏华建议和要求,虽然多数一时不会被采纳,但也起到了充实、更新遏华反华政策“工具箱”的作用,并被白宫用来当作向中方施加政治压力的借口和筹码。

1月10日,在麦卡锡众议长力推之下,美国国会众议院批准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麦卡锡曾于2020年在众院召集建立共和党团“中国工作组”,现将其扩大、升级为跨党派版本,旨在加强两党协调,提升国会在涉华问题上的共识度和行动力。这一行动与行政当局和军方在重要机构普设“中国任务小组”的做法遥相呼应,加剧了华盛顿涉华政策审议的“回声屋”(echo chamber)效应,一个全政府的竞争战略体系呼之欲出。

过去数月的动向表明,国会已经成为美国遏华反华分子的“奥林匹斯山”,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效率抢夺对华政策议程的设定权,搅扰、破坏着两国政府间的正常对话、沟通与合作,把旨在挽救两国关系的各种努力逼到墙角。尽管仍有不少议员不赞成针对中国的种种极端做法,也不完全认同中国已经对美国构成紧迫威胁的看法,但他们普遍不愿发声,即便声音发出,也会被迅速淹没在反华喧嚣当中。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有两个基本背景在起作用。

一是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加剧的背景。2022年中期选举产生的第118届美国国会,共和党成为众议院多数党,执政的民主党则继续充当参议院多数党。自拜登执政起由民主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一致政府”格局虽然结束,但两党在各自据有的一院所掌优势均不明显,只是“弱分立”。因此,两党拉锯式斗争势将更加激烈,着眼2024大选竭力利用各种内外话题抹黑对手,在涉华议题上也就更加讲究“政治正确”,对华不仅均不愿“示弱”,更要比着强硬。

二是美国国内对华共同战略认知进一步发展。经过从奥巴马后期到特朗普时期再到拜登任内持续不断的辩论、调整和动员,加上中美恶性互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美国两党和战略界已经牢固树立起将中国视为美国“最大地缘政治威胁”和“国际秩序首要挑战”的认知,形成必须对华开展长期且激烈战略竞争以维护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共识。经过持续十几年的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实际调整,“印太战略”成为两党共同资产,正在接续深化。乌克兰危机没有影响美国将战略资源集中起来对付中国的调整,反而加强了“自由世界对威权联盟对决”的叙事,使中美关系背后的阵营化对抗趋势更加明显。现在美国国内正在进行的,是将对华竞争战略推入制度化、长期化的轨道,并将动员范围从两党、政府机构、军方、战略界、盟国扩大到民间。2月发生的“气球事件”被国会共和党和拜登政府大加利用,起到了扩大反华民意基础的作用。

对中美关系而言,美国国会已经从过去的干扰源和部分对话者彻底转变为颠覆性的破坏力量,民主、共和两党在此针对中国问题勾兑利益,协调形成系统性、长期化的战略竞争与对抗态势。对此,中方须有清醒认识,及时更新与美国国会打交道的思维和方式,将其纳入战略博弈的整体框架统筹运作。尤其需要以务实的态度加强与具体人和地方州层面的接触,不再奢望改变一个人或某选区的总体对华态度,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就某个具体问题扩大理解、争取共鸣上,并且通过促进中美地方合作维护共同利益、扩大中方影响。

感谢张滕军先生对本文的助益。


上一篇:张沱生:中美应如何缓和紧张防止冲突与战争

下一篇:朱锋:当下中美关系已发生质变 “春寒料峭”恐将持续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