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战略与安全
中美关系
战略与安全
美国研究
南海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22
»
鲁传颖 | 《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为全球数据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全球数据跨境流动合作倡议》(以下简称《倡议》)是中国在对数据治理理论与实践深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新理念和主张。这一倡议的发布,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数据治理领域的积极态度和建设性贡献,更为国际社会建立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可金:未来三十年属于“全球南方” “全球南方”取决于“南方”青年
习近平主席作出一个重要判断,即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变局的演进,整个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这一动荡变革期的特点是乱变交织、危机叠加。面对充满两面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人类再次站在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一条路径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最终走向新冷战的冲突螺旋;另一条路径是引领全球思维,致力于团结合作,倡导开放共赢,践行平等尊重,最终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
鲁传颖:“十大议题”谋划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主要方向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立足中国实践,放眼全球关切,不仅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全球层面规则建立的一种期待。《报告》首先定义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指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是指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科技公司、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为实现人工智能在全球的安全发展与和平利用而共同制定共同实施一系列原则、规范、标准、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协作过程。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治理是一个多利益攸关方共同努力的过程,其成果也有多个层次,多种内涵。
中美人工智能对话应当谈什么?
当前,各国愈发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也逐渐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安全挑战、伦理难题等诸多风险。令人欣慰的是,各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治理与风险管控领域取得一些成果,一些针对人工智能安全的多边倡议和机制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技术和治理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2024年5月,中美就人工智能问题展开第一轮政府间对话。由于美国对华科技打压丝毫未减,一些人士开始怀疑对话成果。但无论从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还是从稳定两国关系、推动全球治理的角度看,两国就这一领域的对话都具有重要意义。
翟崑 | “困境即使命”:构建中国—东盟—美国包容性地区秩序?
突破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制约困境,实现共同的振兴与发展,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使命。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和东盟在突破困境的道路上实现长足发展,并致力于更高层级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当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发展面临新的系统性时代困境,包括全球性挑战突出、美国对华体系性战略竞争加剧、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仍需优化升级等诸多因素。在复杂竞合关系背景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突破这一困境的新使命,就是尝试构建中国—东盟—美国包容性地区秩序。
赵可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价值、理论与实践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阐释了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要求,确立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平台,明确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路径,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明了前进方向。
王缉思:国际安全局势日益复杂,应认清趋势,应对挑战
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安全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缉思就此撰文,深入分析全球政治和安全格局的深层变化及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挑战,指出面对全方位复合型安全威胁,中国应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继续践行和平发展理念,扩大国际“朋友圈”,自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稳定发展。
鲁传颖:以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
习近平主席强调,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近年来,中国在网络强国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为推动全球网络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场关于东盟如何面对大国博弈的鲜活讨论
中国与东盟合作具有潜力,通过双轨途径推动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有助于管理危机,有望导向构建一个小规模的南海安全机制,不仅是解决南海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合作性的亚太安全架构提供方向。
李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需要与思想观念创新相结合
军事手段效率的递减和战场态势的僵持不会自动产生促使主要当事方进行重大战略目标调整的绝对条件。多种因素在同一时空发生共振,才能撬动从战到和的杠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非直接当事方的中国,固然拥有开展和平外交的一些基本条件,但也缺少对各方施加均衡影响的有效手段,只能量力而行,顺势而为。
宋博:全球安全倡议的智慧可在乌克兰危机应对中有更多体现
乌克兰危机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安全热点,对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全球安全倡议所反映的精神、原则和智慧已经在中方过去一段时间的应对中得到闪现,今后应当也必然在政治解决这场危机的进程中得到更多反映。
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是什么关系
“区域国别学”于2022年9月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根据相关定义,区域国别学主要针对特定国家或者地区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是多学科、跨学科、学科融合的综合领域。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二者相互关联、彼此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趋势、治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亟须从加大安全投入、健全监管制度、鼓励自我规制、加强国际治理合作等方面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赵明昊:美国“印太”盟伴体系中的日本角色探析
随着美日联手构建 “印太” 盟伴体系, 阵营对抗的风险进一步上升, 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治理架构将受到更多冲击, 一些中小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压力趋于增强, 管控中日博弈也变得更为复杂。
张沱生:中美关系紧张对中美日三国竞争与合作的影响
中美、中日间的恶性竞争给各方利益都带来了损害。
姚锦祥:中国有能力依托全球安全倡议继续推进中东和平和解
全球安全倡议着眼的是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在中东方向上的实践就是要用可持续的对话塑造可持续的和平。全球安全倡议绝非地缘政治工具,中国提出这一倡议并非旨在填补什么方向上的所谓“地缘政治真空”,中方将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点。
吴士存:中国和东盟可尝试在南海地区建立新安全机制
成功构建“准则”框架下南海地区安全机制,将是中国倡导的解决南海问题“双轨思路”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减少南海地区冲突和对抗,有效管控海上危机,建设以海上合作为主要内容、基于“地区共识”的南海海洋新秩序的应有之义。
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路径
在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要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中国经济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发展机遇;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在对外开放中加强法治保障;加大人才培养与国际科技合作力度,通过系统的教育改革、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以及激励政策的完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长期的人才支持。
薛澜:中国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科技创新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只有推动中国的创新发展,才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鲁传颖:德国拆除中企设备引发的数字地缘政治思考
为了应对数字技术治理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从治理层面提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方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