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战略与安全
中美关系
战略与安全
美国研究
南海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22
»
王缉思:国际安全局势日益复杂,应认清趋势,应对挑战
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安全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缉思就此撰文,深入分析全球政治和安全格局的深层变化及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挑战,指出面对全方位复合型安全威胁,中国应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继续践行和平发展理念,扩大国际“朋友圈”,自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稳定发展。
鲁传颖:以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
习近平主席强调,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近年来,中国在网络强国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为推动全球网络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场关于东盟如何面对大国博弈的鲜活讨论
中国与东盟合作具有潜力,通过双轨途径推动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有助于管理危机,有望导向构建一个小规模的南海安全机制,不仅是解决南海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合作性的亚太安全架构提供方向。
李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需要与思想观念创新相结合
军事手段效率的递减和战场态势的僵持不会自动产生促使主要当事方进行重大战略目标调整的绝对条件。多种因素在同一时空发生共振,才能撬动从战到和的杠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非直接当事方的中国,固然拥有开展和平外交的一些基本条件,但也缺少对各方施加均衡影响的有效手段,只能量力而行,顺势而为。
宋博:全球安全倡议的智慧可在乌克兰危机应对中有更多体现
乌克兰危机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安全热点,对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全球安全倡议所反映的精神、原则和智慧已经在中方过去一段时间的应对中得到闪现,今后应当也必然在政治解决这场危机的进程中得到更多反映。
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是什么关系
“区域国别学”于2022年9月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根据相关定义,区域国别学主要针对特定国家或者地区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是多学科、跨学科、学科融合的综合领域。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二者相互关联、彼此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趋势、治理挑战与应对策略
亟须从加大安全投入、健全监管制度、鼓励自我规制、加强国际治理合作等方面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赵明昊:美国“印太”盟伴体系中的日本角色探析
随着美日联手构建 “印太” 盟伴体系, 阵营对抗的风险进一步上升, 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治理架构将受到更多冲击, 一些中小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压力趋于增强, 管控中日博弈也变得更为复杂。
张沱生:中美关系紧张对中美日三国竞争与合作的影响
中美、中日间的恶性竞争给各方利益都带来了损害。
姚锦祥:中国有能力依托全球安全倡议继续推进中东和平和解
全球安全倡议着眼的是世界的和平与安宁,在中东方向上的实践就是要用可持续的对话塑造可持续的和平。全球安全倡议绝非地缘政治工具,中国提出这一倡议并非旨在填补什么方向上的所谓“地缘政治真空”,中方将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点。
吴士存:中国和东盟可尝试在南海地区建立新安全机制
成功构建“准则”框架下南海地区安全机制,将是中国倡导的解决南海问题“双轨思路”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减少南海地区冲突和对抗,有效管控海上危机,建设以海上合作为主要内容、基于“地区共识”的南海海洋新秩序的应有之义。
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路径
在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要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中国经济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发展机遇;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并在对外开放中加强法治保障;加大人才培养与国际科技合作力度,通过系统的教育改革、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以及激励政策的完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长期的人才支持。
薛澜:中国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科技创新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只有推动中国的创新发展,才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鲁传颖:德国拆除中企设备引发的数字地缘政治思考
为了应对数字技术治理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从治理层面提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方案。
姚锦祥:核污水排放一周年,日本怎么又成"受害者"了?
这一周年不仅是对日本政府决策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国际信誉的重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未来应采取更加谨慎和负责任的态度,以应对国内外的质疑和担忧。唯有如此,日本才能在全球和本国范围内,重新获得信任,化解当前的危机。
樊吉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与大国担当
中方提交并发布的四份工作文件着眼于推动条约审议取得进展,切实提高条约的普遍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为破解国际核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路径”,应当能给其他几个核大国的核政策调整带来启发。
翟崑:高校区域国别智库发展的新动力与再升级
区域国别学研究要满足国家需求,区域国别学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创新、融合、嫁接和交叉是学者们的共识。
动员困境与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印太盟伴体系的调整
美国的“零和式”战略协调名义上致力于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实际上威胁的是亚太国家长期实践所构造的地区多边主义秩序,导致亚太地区陷入“繁而不荣”的失序状态。
姚锦祥:日本年轻人为什么不认为日本在二战中是侵略者?
日本在与周边国家交往之中,横亘在其中的不只是国家利益的分歧,其根源还是历史认知上的巨大差异。
朱锋:莫以地缘政治逻辑“歪解”奥运
我们明确表态不想与美国陷入大国战略竞争,拒绝“新冷战”和阵营对抗。在此背景下,巴黎奥运会被美国战略界一些人视为中美战略博弈的战场,这只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扭曲和抹黑。虽然奥运会金牌数排名牵动人心,但我们要继续保持清醒,不能落入“奥运金牌之争是中美地缘战略竞争”这类话语圈套。此外,今后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国际社会的“正能量”,理性清醒地思考和应对大国关系,持续塑造和推进周边外交,让中国人的世界观以及中国的战略智慧得到更全面的展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