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战略与安全
中美关系
战略与安全
美国研究
南海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25
»
肖茜:从《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看美国人工智能政策的变与不变
7月23日,美国白宫发布《赢得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总统特朗普同时签署三项行政命令,从联邦采购、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出口三个核心层面,旨在重塑并强化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
孙成昊在ChinaFile发表英文评论谈上合峰会和胜利日大阅兵
9月6日,“中参馆”(ChinaFile)对话(Conversation)栏目围绕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和在北京举行的胜利日大阅兵邀请5位专家分别撰写英文评论
鲁传颖 | 数字战线上的博弈:美国猛烈打压vs中国沉稳防守
中美在数字领域的博弈日趋激烈,是传统地缘战略竞争在数字空间的延伸。当前中美数字博弈呈“美攻中守”态势:美国试图筑起“小院高墙”,打压中国科技崛起,中国则坚持自主创新与扩大开放并举,力求在AI等领域实现突破。
胡波:国际海洋秩序去霸权化势不可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海洋的核心议题是大国权力的兴衰和海洋控制,当时的国际海洋秩序带有鲜明的不对称性和不平等性,不过是霸权国家和西方殖民及帝国主义集团统治世界的工具,其他弱小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李晨:塑造国际秩序是全球大国成长必修课
恩格斯曾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和沿革给人类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达巍:中国势必要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承担更大历史责任
从政治哲学角度来讲,战后国际秩序其实是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理念相混和构建起来的。现实主义的基本逻辑就是建立一套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体系,联合国作为其支柱,必须遵循主权国家一律平等、领土完整不可侵犯等原则。自由主义的基本逻辑则是,各国安全通过集体安全机制得到确保,共同利益通过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多边协调得到维护——在这样的秩序之下,各国都让渡一部分主权权益,以保证全球经济、社会、科技等活动能够更顺畅地进行。
刁大明:得州与加州的“蝾螈”之战,是纽森和特朗普的2028之争?
2025年8月23日,共和党占据多数的得克萨斯州参议院将最终通过的该州国会众议院选区重划方案正式提交给了同为共和党人的州长格雷格·阿博特(Grege Abbott)。就此,延烧将近三个月的得州选区重划政治闹剧即将在阿博特签字笔落下的一刻告一段落。
樊吉社:战后国际秩序有效性日益迫近历史的“检验时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多极世界加速而来,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刘铁娃,翟 崑,岳圣淞:“和合善治”与“共同家园”:中国与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互动实践 *
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却面临多重危机的复合型挑战。作为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国际机制化平台,联合国在推进全球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薛澜、郑庆华共论人工智能治理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今天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AI技术正在以超过人们想象的速度,改变着我们原来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秩序。但与此同时,也有一道考题摆在了我们大家面前。我们特别请到了两位行业专家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AI治理的破局之道。
肖茜| 中非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概述、挑战与建议
在全球技术革命浪潮重塑国际格局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国家正加速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通过协同合作提升国际技术治理话语权。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中国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协调与合作,尤其注重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求,团结各国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
薛澜:人工智能时代内容生成的伦理治理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引起社会各界大范围关注。以下内容为学习时报采访薛澜教授相关记录
鲁传颖:中美数字地缘政治博弈
数字空间是人类创造的虚拟空间,信息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超越了人类社会一般意义上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克服了地理因素对数字地缘环境的影响。由于数字技术的颠覆性和独特性,数字空间独立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深入人心,认为数字空间是超越国家疆界的全球性公域。
薛澜:全球视野下的人工智能治理——挑战、机制与未来路径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治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是一项前沿科技,更是一种深刻影响社会结构、经济体系和全球治理格局的系统性力量。
翟崑: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标识性概念,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线,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秩序构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鲁传颖:网络空间的安全困境、秩序演变与中国方案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其秩序建构与全球稳定息息相关。然而,网络空间在技术层面的缺陷导致安全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加上传统安全困境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形成复杂的网络安全困境,阻碍网络空间国际秩序的形成,导致阵营化和碎片化的趋势。
肖茜:两份文件凸显中美AI发展理念差异
近日,中美两国接连发布人工智能(AI)政策文件。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以13条具体举措勾勒出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的系统设计和前瞻思考。美国白宫7月发布名为《赢得AI竞赛:美国AI行动计划》的政策文件,从联邦采购、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出口三个核心层面,力求重塑并强化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达巍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文章
7月29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在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文章《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要什么》。达巍在文章中介绍了中国在俄乌冲突上的原则立场,分析了中国各界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讨论与观点,并且对乌克兰问题和平前景及中国可能的作用做了论述。
肖茜:为全球南方参与AI发展提供新路径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肖茜出席大会相关活动,并应环球时报“环球圆桌对话”之邀,就AI国际治理等相关话题发表看法。
达巍 | 水到方能渠成:国际秩序重构背景下中国全球治理话语权的提升
在全球秩序转型与全球治理“退潮”的当下,中国作为新兴大国,面临着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深入剖析中国在全球治理中遭遇的结构性挑战,包括国际秩序转型、国内治理与全球主张的差距、体制差异以及理念落地等问题,并探讨中国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为全球治理贡献独特智慧,提升自身话语权,以更好地参与和引领全球事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