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战略与安全
中美关系
战略与安全
美国研究
南海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26
»
李彬:非国家行为体、人工智能和军备控制
传统上,国际军备控制条约主要用来规范缔约国在军备领域的行为。例如,《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禁止缔约国进行核爆炸试验,《新核裁军条约》对美国、俄罗斯部署的战略武器数量进行设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国家行为体的一些行为逐渐成为国际安全重要关切,需要进行规范。
王从越、朱政宇:美俄为何拨弄“核弦”的危险乐音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宣布已指示国防部“在平等基础上”恢复核试验,打破自1992年以来延续33年的核试验冻结期。这一决定不仅震动国际社会,也为即将失效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敲响丧钟。
翟崑:中国在变乱交织世界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体系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系统性风险叠加共振,导致全球稳定性与确定性供给严重不足。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通过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来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人工智能赛道上的“中国叙事”
当今世界一大现象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迭代更新,围绕其发展、应用和安全治理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和美国以各自优势居于潮头领先位置。如何认识当下的人工智能竞赛?中国人工智能应坚持走什么样的路径,并且强化怎样的叙事?本刊与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合作,特约几位专家学者进行圆桌讨论。
釜山元首会晤引领中美关系进入“再校准”阶段
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这场会晤既是今年以来双方密集互动的关键节点,也是中美关系在重要十字路口的一次方向性“再校准”。在经历关税摩擦、科技管制以及舆论对抗之后,中美关系并未滑向失控,反而通过高层互动重塑互信与稳定。峰会再次展示出元首外交在中美关系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向双方乃至全球释放出稳定预期与合作信号。
吴士存:美菲挑衅升级之际,中国为何选择以“环保”反制?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就中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受观察者网采访。他指出,此举是保护海洋生态的正当举措,也是以创新方式行使主权、反制菲律宾侵权行为的必要行动。他强调,中方已做好执法准备,若菲美继续挑衅,将面临更严厉反制。
翟崑:区域国别学规范性与我国东南亚研究的“学用相生”
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学科规范性当如何界定?在具体的东南亚研究中,又该如何打破学术与应用之间的壁垒,真正实现“学用相生”?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特约专家翟崑撰文深入探讨了这一核心问题。
肖茜:AI全球治理,欧盟欲成为“第三极”
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产业和科研领域两份人工智能战略受到国际舆论关注。如何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竞争中不被中美拉开差距,已经成为欧盟当前优先考虑的议题。
北约与俄罗斯对峙升级,波兰会成为欧洲安全的中坚还是再次沦为牺牲品?
9月9日夜间,约20架疑似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这一事件不仅加剧了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也预示波兰在欧洲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变化。长期以来波兰作为北约东翼的重要成员,承担着捍卫欧洲安全防线的关键职能。但此次事件凸显了波兰从边缘角色成为俄乌冲突战略焦点的突进。
薛澜:AI治理并非创新对立面或附属议题,需要回归到全球合作轨道
人工智能治理是实现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制度性支撑。目前较为通行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伦理与价值维度,关注基本伦理原则如安全性、透明性、公平性等;二是政策支持与市场激励维度,通过限制、塑造和激励等形式维护技术创新生态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三是规制与标准维度,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标准、风险识别等差异化监管措施。
肖茜:汇聚治理合力,坚持“智能向善”
近日,中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提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再次彰显推动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坚定担当。
“和合善治”与“共同家园”:中国与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互动实践
当前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正面临多重危机。传统机制的失灵与新兴力量的崛起,呼唤更具包容性和实效性的改革方案。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中国与联合国的互动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与国际组织关系,演变为文明型国家与多边主义秩序的创造性融合。
安刚:新的战略篇章已经掀开
“九三”阅兵及天津上合峰会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引起心理震荡,围绕中国战略崛起和“大陆联盟”的讨论继续深化,事实上已经按下激发各方加紧进行战略调整的“快进键”,正式掀开了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国际秩序变革重组的新篇章.
“全球南方”视角下的中非发展合作研究:经验、挑战与展望
中国和非洲均位于“全球南方”之列,有着相似历史遭遇,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带来深刻变化,也对中非发展合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要求。
王哲,薛澜: 大模型开源创新公地:历史演进、价值逻辑与中国叙事
大模型(large models)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领域,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要素,有望广泛适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任务。开源(open-source)是计算机软件发展过程中诞生的对开放共享的创新协作模式的统称。
翟崑,岳圣淞: 全球治理倡议为推动联合国改革提供助力
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在全球治理多边舞台上的一项重要理念贡献,更是对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回应。今年适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权保障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需清醒认识到,当前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
董汀:人工智能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9月13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董汀于《中国日报》(China Daily)发表文章《人工智能的最大风险是什么?》(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 greatest risk?)。
孙成昊:在里斯本感受欧洲焦虑
初秋的里斯本,我在这里参加了2025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组织的“慕尼黑青年领袖”年会。面对大国竞争加剧、跨大西洋利益错位和防务体系压力,欧洲似乎被迫站在一个必须重新定义自身角色的十字路口。
聚焦和平与发展、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傅莹参加第二届澳大利亚金融评论亚洲峰会
2025年9月9日,第二届金融评论亚洲峰会(Financial Review Asia Summit)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会议由《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FR)和澳大利亚亚洲协会(Asia Society Australia)联合举办,邀请亚洲和澳大利亚政商两界知名人士出席,探讨亚洲面临的发展机遇,评估地缘政治变动带来的商业风险。中国前驻英国、澳大利亚大使傅莹应邀参会发表演讲,并与AFR北亚记者杰西卡·西娅(Jessica Sier)进行对话。
肖茜:从《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看美国人工智能政策的变与不变
7月23日,美国白宫发布《赢得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总统特朗普同时签署三项行政命令,从联邦采购、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出口三个核心层面,旨在重塑并强化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