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战略与安全
中美关系
战略与安全
美国研究
南海问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4
»
吴士存:台当局阻碍民间交往错上加错
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接受中评社记者访问时表示,如果台当局不回到“九二共识”,将是一个死结。台湾在“台独”的路上走得越远,面临的困境、危险会越大。他强调,两岸应该加强民间交往,台当局阻碍民间交往是错上加错。
姚锦祥:美防长访日本硫磺岛言行的深意
3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访问硫磺岛,并发表了一篇颇具争议的讲话。他不仅向美军阵亡士兵致敬,还强调了日美双方战士的“勇敢精神”,称他们“共同书写了历史”。
百年大变局下的东北亚之变
分析百年大变局下的东北亚之变,探讨建立在区域认同共识基础上的东北亚区域秩序构建。东北亚仍然处在多种矛盾交织、充满风险的历史性转变进程中,在中美战略博弈态势下,以美日韩构建准军事同盟和俄朝加强战略合作为主要表现,呈现“组团对抗”式的地缘政治紧张局面。
从中国—东南亚到“区域世界”: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合作关系的演进与挑战
中国与东南亚经济分工关系的建立,始于冷战末期全球化向东亚地区的延伸,缓冲全球化对自身冲击成为推动双方经济分工关系不断深入的重要动力。但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外部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以及自身综合国力的上升,双方经济分工关系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且开始影响全球化进程,逐渐具有“区域世界”的特征。
赵可金:破解全球南方安全治理难题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与此同时,全球南方普遍面临着传统安全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和超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导致的安全难题。全球南方必须找到化解各种安全威胁的济世药方,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向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李晨: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与大国军事竞争
新一轮技术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加快塑造大国军事体系和军事竞争。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国军事竞争历史经验、当前的大规模国际冲突都体现出技术对军事体系和军事竞争的影响,尤其是军事体系对技术的适应、不同技术和体系之间的对抗和抵消,需要从长时段的视角来把握。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使能型风险规制——以高等教育应用为例
尽管学术界已经广泛讨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但对于“技术的正负面影响取决于使用行为"这一观点的认识仍然不足,这限制了切实可行的风险规制方案的提出。基于此,本研究提议构建一个使能型风险规制体系,重点在于提升高等教育机构及其师生的技术能力,并完善教育转型所需的制度配套,以增强组织的韧性。
姚锦祥:在慕尼黑感受两个热点问题的“温度差”
2月14日至16日,笔者随团在德国参加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当前正值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两大热点问题进入关键十字路口,慕安会对外释放何种信息备受关注。一个总体感受是,会议对两大热点问题的关注极不平衡,乌克兰未来走向成为核心焦点,巴以和平前景则未得到充分讨论。
孙成昊:特朗普宣布暂停军援,俄乌正进入“强加的和平”阶段
据新华社援引外媒消息,当地时间3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暂停对乌克兰所有军事援助,直到他确定乌克兰领导人表现出对“达成俄乌和平协议的诚意”。这是2月28日震惊世界的白宫争吵后,美乌关系之间的最新进展。
鲁传颖︱数字时代的国家安全治理:理念变迁与政策调整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但是,建立在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之上的国家安全理念无法有效应对由数字安全所带来的全方位挑战.因此,国家安全需要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数字安全所带来的风险变化重新定义国家安全,更准确地分析国家安全内涵所发生的变化。
薛澜:AI四大风险引发担忧,全球治理如何跟上技术狂奔
本文为薛澜教授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25年第1期的文章,主要探讨关于人工智能的国际安全治理问题。在他看来,各国在治理体系、技术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带来诸多挑战.
翟崑:全球南方与国际秩序演变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在《国家治理》撰文指出,东盟国家通过努力,推进亚太地区共同安全治理,改善地区安全秩序的经验和启示值得重视。其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启示是:扩大地区共同安全利益,接受地区规范的共同制约,降低东盟国家协调大国关系压力,突破亚太共同安全治理的瓶颈。
傅莹:对2025年慕安会的四点印象
此为傅莹大使于2025年2月14日参加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的总体感受及印象
傅莹:人工智能安全合作应超越地缘政治干扰
2月12日,《南华早报》整理并发表了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在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边会上的演讲英文稿《人工智能安全合作应超越地缘政治干扰》。傅莹认为,面对人工智能安全合作的挑战,中国通过构建多元共治生态、推动国际倡议以及平衡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实践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她提到,当前地缘政治的干扰使得许多人对中美AI合作持悲观态度,但中方对此保持相对冷静的态度,倡导在分歧上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并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
黄仁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南方”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黄仁伟撰文探讨了在西方文化霸权背景下,如何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并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出应将视野转向“全球南方”,并阐述了中华文化的跨文化吸引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示范效应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肖茜:世界需要包容、开放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来自法国人工智能行动峰会的观察和思考
2月11日,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在法国首都巴黎闭幕,峰会发布《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获得法国、中国、印度、欧盟在内的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签署,但美国和英国未签署这一声明,引发各界关注和讨论。
孙成昊:在慕安会感受欧美温差
近日,笔者有幸作为“慕尼黑青年领袖”全程参与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深切感受到美欧政策之间日益显著的温差。无论在经济贸易、军事安全领域,还是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层面,欧美双方都愈发展现出各自鲜明的立场和策略。尤其令人瞩目的是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安会的演讲,这场讲话不仅再次揭示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外交理念,还对欧洲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鲁传颖:人工智能重塑国家安全的范式和逻辑
人工智能(AI)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通用性和军民两用性特点的技术,其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复杂关联愈发引人关注。历史经验表明,战略性技术如核武器、太空技术和互联网,往往与国家安全密不可分,它们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在军事、情报和政治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乌克兰危机中,人工智能技术在认知战、情报战、无人机、无人作战车辆、巡飞弹、卫星图像识别、决策辅助和网络对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凸显了其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人工智能的通用性特征使其成为类似电力般的革命性技术,能够在医疗、金融、制造、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带来创新和优化。这种广泛的应用潜力使得人工智能不仅在民用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对军事应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军民两用性也导致其在国家安全中出现泛安全化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安全进入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技术安全风险也在深刻塑造和改变国家安全的性质与特点。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人工智能将如何塑造未来的国家安全,并探讨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变革趋向。
安刚:经受“慕尼黑震荡”之后,欧洲能做什么
在2025年2月12日至14日这三天时间里,欧洲经历了一次堪称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心理震荡。冲击来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长时间通话,以及几乎同时发生在布鲁塞尔的美国新任国防部长海格塞斯对北约其他成员国和乌克兰的集体训话,当然还有此后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德国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对欧洲发出的冷嘲热讽。
肖茜 | 2025慕安会报告:放下情绪找出路,欧洲战略自主之路该往哪走
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于2月14日到1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11日,慕尼黑安全会议发布年度慕尼黑安全报告,再次受到各方关注和热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