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茜:为全球南方参与AI发展提供新路径

2025-07-30

肖茜: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导读: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举办。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肖茜出席大会相关活动,并应环球时报“环球圆桌对话”之邀,就AI国际治理等相关话题发表看法。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数千位全球专家、政企代表、高校学者、投资人共聚一堂,共话AI发展新机遇。作为参会学者之一,笔者感受到此次会议期间,创新、开源、开放、合作成为中外与会嘉宾在讨论中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此次会议上,众多人工智能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包括40多款大模型、50多款AI终端产品、60多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首发新品。会上还发布了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SAIL奖),240个申报项目参与竞争,充分展现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活力。在开幕式当天,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基于开放生态联合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此外,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联合国内几十家机构成立“科学基础大模型生态联盟”,显示出开放生态对科研创新的催化意义。

开源开放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开源有利于打破创新壁垒,加速创新要素流动,推动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营造合作创新的生态,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此次大会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旨在凝聚开源社区的智慧,以开源之力驱动技术创新,完善生态共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通过“开放共赢”的理念,降低AI应用门槛,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参与AI革命提供了新路径。

此次大会以“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AI全球治理、国际合作也是论坛热议的话题。在开幕式上,2024年诺贝尔奖得主、2018年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先生的演讲直指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命题: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他进而强调全球治理迫在眉睫,呼吁成立国际协同合作联盟,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与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的对谈中表示,中美应开展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稳定,确保人类能够掌控这些AI工具。此外,多位国际专家在不同论坛上以金融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为例,指出人类历史有不少合作应对危机的先例,希望各国可以打破隔阂,避免对抗,合作应对挑战。

国际合作推动AI全球治理。中国一直坚持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包容、普惠、向善,追求共享智能红利,实现共同发展。2024年7月,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获得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缩小技术差距,完善全球AI治理体系。9月,中国进一步提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呼吁通过技术合作与资源支持推动全球南方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均衡发展。

在此次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提出十四项行动倡议,涵盖发展、标准、安全、伦理、数据、基础设施、能力建设等多个维度,强调营造多元开放创新生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国际交流和对话,打造跨国开源社区和安全、可靠开源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普惠性、可及性。行动计划体现出鲜明的开放、包容、普惠、向善元素,塑造了一种区别于技术霸权主义的多边治理范式。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几天前,美国政府发布了《人工智能治理行动计划》,将AI发展定位为一场关乎国家安全和未来繁荣的全球竞赛,并将中国定位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强调从科技、外交、工业政策等多层次展开全方位对抗。两个计划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积极推动AI技术的普惠可及和共同发展,努力提供人工智能公共产品,一个强调“美国优先”,极力维系技术霸权,使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更加碎片化和对立。

显而易见,中国立足于人工智能治理实践经验,积极推动治理协同,面向各国提供丰富的国际公共产品,努力推动构建一个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为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贡献力量。

本文2025年7月28日首发于《环球时报》



下一篇:达巍 | 水到方能渠成:国际秩序重构背景下中国全球治理话语权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