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茜:AI全球治理,欧盟欲成为“第三极”

2025-10-20

肖茜: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治理研究院副院长

编者按:近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产业和科研领域两份人工智能战略受到国际舆论关注。如何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竞争中不被中美拉开差距,已经成为欧盟当前优先考虑的议题。

自今年2月法国举办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以来,欧盟在推动AI发展上频频出招。10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的两项战略,以加快欧盟国家在工业与科学领域对AI的应用。

面对中美在AI领域全球领先态势,欧盟深感焦虑,担心因此失去战略机遇。新出台的战略体现出欧盟的三大用意:一是旨在加强AI在关键行业的使用,推动“人工智能优先”思维方式,涉及医疗保健、制药、能源、交通、制造、建筑、农业食品、国防、通信和文化等领域;二是将AI纳入战略自主议程,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三是提高欧盟自身竞争力,尝试以制度+产业+基建为抓手,切入更高维度的竞争格局,并借助欧盟在规则制定上的传统优势,努力向规则输出者和标准竞争者的方向转变。

不可否认,欧盟在数据治理、隐私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已有成功经验,其“欧洲模式”具有一定示范效应与影响力,很多国家在制定数据隐私法律时都曾参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框架。2024年8月开始生效的欧盟《人工智能法》是全球首部针对AI的全面统筹性法规框架,欧盟正在该法案框架下构建AI 标准制定机制,其在国际标准委员会、跨国组织治理机制中的话语权有可能被放大,这些因素确实使得欧盟具备“规则输出者”和“治理极点”的某些潜在能力。

那么,在全球AI治理和标准治理中,欧盟能否成为中美之外的“第三极”?笔者认为,从欧盟当前的技术基础和现实情况来看,成为“第三极”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首先,欧洲的AI技术与产业实力相对落后,尤其在核心 AI 技术、基础算法、算力平台、芯片设计、模型训练规模等方面,欧盟整体仍落后于美国和中国。根据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24 年世界发布的标志性人工智能模型数量,美国以 40 个领先全球,中国以 15 个紧随其后,欧盟仅有 3 个且全部在法国。这种技术实力差距不仅会影响其在标准具体技术细节上的主导权,也可能使得世界其他国家更倾向于认可美、中主导的技术标准。

其次,在推动创新方面,欧盟仍举步维艰。去年9月,欧盟发布了旨在提升竞争力的“德拉吉报告”,意识到在创新领域与中美有较大差距。冯德莱恩当时称,欧洲必须努力成为AI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但一年后,德意志银行在今年9月发布研究报告称,“德拉吉报告”的后续落实情况令人失望。截至9月4日,建议中仅11.2%已得到全面落实。即便将部分推进的内容计算在内,该议程的实施进度也不到三分之一。而在推动AI应用落地方面,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欧盟境内员工数量在10人以上的企业中,仅有13.5%在日常经营中使用AI技术。

再次,在标准制定方面,欧盟面临内部一致性与成员国协调的难度。欧盟成员国在产业基础、利益诉求、技术路径选择上存在一定分歧,要形成统一对外的 AI 标准主张并在国际谈判中坚定一致,可能会受到成员国利益权衡、妥协所制约。此外,欧洲多家大公司呼吁延缓欧盟《人工智能法》的实施,认为法规过于复杂、不明确,可能打击欧洲 AI 创新力。即使欧盟推出了规则和标准,能否获得其他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认可,也是其成为“治理极点”的关键。

总的来看,欧盟虽然在 AI 治理和标准制定领域具有优势,但想要在AI治理领域成为全球“第三极”,欧盟还须克服技术实力差距、创新动力不足、内部协调困难、标准吸引力有限、执行落地风险等种种挑战。未来,欧盟如果能够在监管路径上更加灵活、提升AI技术实力和创新活力、加强产业支撑和外交协调能力,那么它的确有可能在全球 AI 治理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本文2025年10月14日首发于“环球网”


下一篇:北约与俄罗斯对峙升级,波兰会成为欧洲安全的中坚还是再次沦为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