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文章和访谈
中国论坛
执 委 会
特约专家
论坛原创
文章和访谈
论坛活动
工作团队
联系我们
«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黄靖:“选举政治”将成为拜登第一任内决策的决定性因素
如不出重大变故,拜登将在明年1月20日出任美国第46任总统。但拜登将面临二战以来美国总统第一任期内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拜登政府最终克服这些挑战的最根本保证,就是要确保民主党在2022年国会中期大选中获胜、进而在2024年总统大选中赢得连任。因此,拜登政府第一任期内的所有决策,都必须为赢得这两场大选服务。
姚云竹与科里·舍克就新冷战和欧洲角色等问题接受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采访——“选边站?”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退役陆军少将姚云竹和美国企业研究所外交和国防政策研究主任科里·舍克(Kori Schake),日前就“新冷战”和欧洲角色等七个相同问题,接受了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书面采访。采访结果以对照形式,发表在基金会年度报告“The Berlin Pulse”上,标题为“选边站?”。
吴士存:构建“面向未来”的中美关系
美国大选结束以来,下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尤其中美关系将迎来何种变化备受关注。目前来看,国际舆论对拜登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扭转乾坤并不一致看好,尤其关注中美关系的不少人认为,“中美关系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笔者倒是觉得,现在中美关系应该追求的不是回到过去,而是面向未来、避免对抗、稳步前行。
赵华胜、科尔杜诺夫:中俄如何看待新“两极”?
11月23日,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网站发表了由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赵华胜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RIAC)主任、历史学博士安德烈·科尔图诺夫(Andrey Kortunov)合作的英文评论文章“中俄如何看待新‘两极’”(原标题“The Coming Bipolar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Views from China and Russia”)。
丁一凡:全球队伍中的中国
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教授,日前在中美聚焦网站发表英文评论“China on Global Team”。丁一凡认为,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维和与发展项目、主张并接受多边机构的协调和裁决、积极寻求多边组织框架下的多国合作和行动,证实了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忠实践行者,为联合国的多边事业和全球治理作出了杰出贡献。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转发此文,以飨读者。
翟东升:拜登时代中美关系展望
2010年夏季以来,中美关系渐行渐远。特朗普执政的四年间,这一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更是呈现自由落体的态势。尽管特朗普还没有正式承认大选失败,未来的两个月内他很可能会在内政外交上进行一番折腾,但是拜登时代即将于2021年1月20日正式开启。拜登时代的中美关系能有多大不同?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因素导致中美关系持续下行。在我看来,塑造当前态势的,既有结构性因素,又有各自的国内政治周期性因素,需要分别讨论。
于洪君:重构中美关系应以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为基础
第六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以“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为主题,切中当前国际关系大变革的核心内容,也符合国际社会当前的关注重点。大国关系是牵动整个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引擎,中美关系则是现阶段大国关系的重中之重。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讨论全球治理问题,总是无法回避中美关系这一重要话题。因此,我想就重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问题,谈几点看法。
顾宾: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的三点启示
在新冠疫情和经济衰退双重阴影的笼罩下,象征着人类团结的联合国迎来了至暗时刻。人与人被迫隔离,国与国面临脱钩,仇恨与“甩锅”的情绪无处不在。习主席在今年9月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发表了呼吁各国采取行动的讲话,强调要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这一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同舟共济。
汤蓓:中国力推全球抗疫的真正原因
日前,《南华早报》刊发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汤蓓的评论文章。汤蓓认为,中国支持多国抗疫,并非要寻求更大的影响力或所谓“疫苗外交”。相反,北京认识到,只有全世界团结一致,成功击退疫情,中国才能保障人民安全,保证经济复苏。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将全文转发如下。
【中国论坛】周波:中国军力发展是为捍卫和平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有关“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部分,最引人注目的表述是“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周波:哪怕美国国运式微,中国也不需要建立势力范围
中国强大了就需要势力范围吗?当我读到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外交事务》上发表的文章《新的势力范围》时,我问自己。艾利森教授认为,冷战后整个世界事实上都变成了美国的势力范围,但是现在单极时代结束了,美国必须与中国、俄罗斯等其他大国分享其势力范围。
朱锋:拜登当选总统,会停止对华科技战吗?
北京时间11月8日凌晨,据美媒计票显示,拜登赢得超过270张选举人票,当选46任美国总统。在这届被称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大选中,拜登当选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美关系能否出现转机?在哪些领域将有合作,哪些领域能管控竞争?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朱锋近日接受凤凰网专访,对此作出深入分析。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转发以飨读者。
姜锋:德国外交需克服三大战略误判
美国大选马上到来,德国外长马斯日前不失时机地在德媒发文,表达改善欧美关系的迫切希望。他在文中说欧洲“除了美国没有更负责任的安全政策伙伴”,并称与欧洲紧密合作有利于美国应对其最大战略挑战者中国。马斯还说,德国将在美国大选后向白宫新主人提出“构建跨大西洋新议程”的建议。给人的印象是,马斯外长正迫不及待以投入美国怀抱的方式拉着美国掀起一场针对中国的行动。
赵华胜:两极及其多极和单级
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正面临严峻挑战,世界是否正在走向两极化,是当前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日前,中国论坛特约专家赵华胜教授,在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The Russi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uncil, RIAC)网站上发表英文署名文章《两极及其多极和单极》,公号发布该文中文原稿,并附英文链接,以飨读者。
王元丰:中国实现“碳中和”技术经济上可行!
中国宣布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少量排放与碳汇和碳捕捉相抵消),引起国际和国内的强烈关注。国际舆论评价中国“碳中和”承诺是10年来最重要的气候新闻!因为这个承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赵华胜:中俄的确是国际稳定的重要因素——瓦尔代2020年会侧记
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第十七届年会于2020年10月20-22日在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中国论坛专家、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赵华胜线上参与了会议,并在大会的问答部分有机会向普京总统提问。会后,赵华胜教授撰写侧记,望与更多读者分享。
吴士存:警惕海洋治理的“逆全球化”
本月以来接连爆出的两个有关海洋污染与安全的消息,再次让人感受到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先是英国记者出书披露,美军数十年来在其控制的太平洋各岛造成严重污染,污染源包括放射性废料、神经性毒剂和橙色落叶剂等化学武器。接着有日媒称日本政府将在本月底前宣布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洋的决定,虽然最新消息说日本暂缓做出决定,但仍无法打消人们的担忧。这些国家将海洋公域视为免费垃圾处理厂,严重背离让海洋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资源宝库和动力源泉的目标。
汤蓓:流动性与中国的抗疫政策
2020年10月16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汤蓓副研究员出席了由英国知名智库迪驰力基金会(Ditchley Foundation)举办的“与新冠病毒共存”圆桌讨论会并发言。汤蓓与来自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刚果(金)、南非等欧洲、亚洲及非洲国家的智库专家学者围绕各国的抗疫举措、全球新冠肺炎的发展趋势及其地缘政治经济影响进行了讨论。发言全文如下:
于洪君:中美关系战略博弈七十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东西方冷战局面已经形成,中美关系当时即已成为影响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七十年来,中美双方国力国势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与风云际会让人眼花缭乱。虽然两国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广泛存在,对话、协商与合作却也如影随形。这种曲折复杂而又持续不已的战略博弈,不仅对地区和全球事务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可能从根本上决定这两个属性不同的世界大国的前途和命运。
赵华胜:我们将有怎样的国际秩序?(附俄文全文)
未来的国际秩序不会完全重建,它只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重建。新的国际秩序也不会短时间内建成,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是美欧还是新兴国家都不可能单独构建未来的国际秩序,它只能是多种力量博弈的产物。不能期望出现大一统的国际秩序。未来的国际秩序有三种可能的形态,它们是碎片化,多极共存型国际秩序,结构对立型国际秩序。
«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