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外交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自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声音呈现一边倒势头,美国国会作为两党争论最为激烈的地方还一致通过了对华竞争法案。民调显示,主张对华强硬的人数比例也在不断升高。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可以判定,美国对华强硬战略会持续下去,甚至可能加大力度。
但实际上,美国还有另一种声音值得注意。约瑟夫·奈强调美国不必疑神疑鬼,要避免夸大对华恐惧,导致过度反应。智库昆西研究所东亚项目主任史文(Michael D.Swaine)近日在《外交政策》上发文表示,没有太多实际证据支持中国是严重威胁的观点,作为一个军事大国,中国没有能力在不摧毁自己的情况下摧毁美国;意识形态方面的威胁也被夸大,事实上,中国政府对输出其治理体系兴趣不大,没有证据表明中国人确实在强迫或积极劝说各国效仿他们的经验;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很难上升到对美国价值观构成生存威胁的程度,拒绝“中国给美国带来生存威胁”这一似是而非的说法,将使应对挑战变得更加容易。
美国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何瑞恩(Ryan Hass)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指出,中国是美国面临的最大考验,美国需要认真对待这一挑战,但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夸大对手实力,因为这样会导致错误的认识,从而造成糟糕的政策选择。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学者萨姆·萨克斯提出“小院高墙”理论,认为美国只需要选择锁定若干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科技点(小院),进行积极保护(高墙),即可实现最符合美国利益也能适当照顾中国利益的新中美关系。
与中国的竞争会付出巨大成本代价,美国需要从成本与风险这两个角度来看待与中国之间的竞争与共存。《外交事务》杂志发表美国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麦艾文(Evan Medeiros)的文章《如何制定持久的对华战略》,认为新的对华政策应以“风险管理”为基调,不再寻求为了合作而弱化竞争,同时在此基础上要把握三个方向,一是明确对华关系中哪些属于/不属于竞争范畴,二是重新调整对中美关系的成果预期,三是重建对华政策的决策过程。
这些看法体现了几种意涵。首先,美国存在着严重夸大中国威胁的情况,因此一些美国精英主张更准确有效地评估对华战略,以避免由于夸大中国威胁而使美国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代价。对华强硬需要程度上的把握。
其次,与中国竞争会付出巨大成本代价,对华强硬需要策略上的改变。虽然中国正形成更大挑战,但美国也面临更多的国内困难。因此美国应采取更多收缩聚焦政策,把矛头直指中国,而不是四面树敌。所以美国会从阿富汗撤军,会与伊朗缓和关系,同时还会拉盟友一起对付中国。
其三,美国对华战略将具有长期性,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将立足于从长计议,通过分阶段的长期竞争来削弱中国,而不是像特朗普那样毕其功于一役。
这些看法虽非主流,但体现了美国对华战略更为精密的设计,有可能在对华战略评估中产生影响,因而值得高度关注。从另一方面它也说明,美国在对华强硬过程中是有成本下限的,换句话说,拜登政府要强调对华战略的持久性和长周期,要强调既有激烈竞争又要共存,所以一方面有对抗性竞争,但同时也会考虑成本与风险。当然,这绝不意味着美国会对中国采取以温和合作为主基调的政策,而是像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所说,美国不太会使用“蛮力”来对付中国,而是会实施更有分寸、更有选择性的经济脱钩计划。在技术方面,美国已经悄悄采取了一项两党行动,旨在制定一项工业政策,以强化美国在半导体、5G和其他新兴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原文标题《美国对华战略中的另一种声音》
本文2021年5月19日首发于中美聚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