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
战略与安全
美国研究
南海问题
«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章百家:战略竞争关系下,中美两国秉持不同目标
2020年11月13日,应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邀请,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以线上形式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0年会”,并在经济峰会“后2020时代的中美关系”单元发言。
傅莹:未来中美需要构建“竞合”关系
傅莹表示,过去四年中美关系受到严重损害,两国社会氛围对彼此都相当负面。但如双方因误判而走向冲突,那将是历史性悲剧。傅莹认为,中美之间即便竞争不可避免也应是可控的,协调与合作仍应是主导面。两国应努力进入一个稳定的“竞合关系”阶段,认真对待和努力解决彼此关切的问题。傅莹谈到双方应在经济和科技、政治和安全以及全球事务领域寻求对话与合作,确定合作的原则和方式。
傅莹:大部分国家不愿中美撕裂世界
2020年11月7日,《联合早报》刊登题为《傅莹:大部分国家不愿中美撕裂世界》的报道文章。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副外长傅莹说,谁当选美国总统对中美关系发展可能有一些影响,但拉拢其他国家搞对立的时代已经过去,中美都应该避免这种做法。以下为报道全文:
陈琪:美大选结果几成定局,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发挥三重作用
民意调查和理论分析都是分析大的趋势,而不是小概率或偶然性事件。后边即使出现突发性事件而导致大选格局发生变化也不是民调出错,因为任何一项民调都预测不了一个偶然性事件。经历了2016年的选举,学术界和舆论界对美国总统选举的民调持怀疑态度的越来越多了。如果这次民调数据与最后大选结果之间太离谱,就更会导致“阴谋论”的盛行,认为是不同的政治力量运用民调来引导舆论,而不是真实地对选民态度的调查。
周波:中美军方对话“三取消”之后,“新常态”将是什么?
针对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执意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外交部8月5日宣布了八项对美反制措施。其中前三项涉及取消中美两国军方的磋商交流机制。这三项军事层面的机制分别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是如何运行的,这三项反制措施传达出中方什么样的态度,取消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续影响。观察者网就这些问题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专家周波进行了交流。
【中美关系展望】王缉思:中美关系中的“身份政治”
对于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持续滑坡,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最流行的有两种。第一种聚焦于两国之间的权力竞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等著述里,反复强调中美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零和博弈。中国研究者关于中美关系的著述,同样十分重视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将中美关系比喻为“老大与老二之争”,或者“一山不容二虎”,是相当普遍的看法。
【CISS报告】大选背景下的美国对华政策走向
在2020年美国总统选战中,“中国议题”的地位较为突出。特朗普和拜登竞选团队围绕“中国议题”进行政治操弄。特朗普将“攻击中国”与“攻击拜登”进行深度捆绑,美国鹰派势力企图利用选战乱局,将美国对华政策锁定在冲突对抗的轨道之上。如特朗普成功连任,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或从疫情追责、构建新的反华国际架构、推动对华“协同脱钩”、强化技术竞争等方面加大对中国的压制。拜登如胜选执政,其对华政策或将具有强调正向竞争、深化同盟施压、价值观驱动等特征,在疫情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美国将与中国展开有限合作。从“中国议题”内政化、国内对华政策共识塑造等方面看,此次大选进一步推动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深化,美国对华政策的“泛安全化”“阵营化”以及“意识形态化”的趋势将会延续,中美关系发展仍面临严峻的冲击挑战。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维护中美关系稳定、促动中美关系的“再出发”仍有机遇和空间,美国内部绝非“铁板一块”,中美两国在经济、外交、安全、全球治理等领域拥有广泛而重大的共同利益。新形势下中国对美国应采取何种战略亟待展开广泛、深刻、建设性的辩论。
安刚:中美只有顺利渡过眼前危机,才有条件应对长期风险
2020年美国大选是一次“大众迎合主义”的选举,表面上看是还要不要特朗普的公决,背后则是对美国到底应成为一个民族国家还是继续充当全球主义多元国家的选择。如果特朗普连任,美国将在成为民族国家的道路上一骑绝尘,在世界上制造出更多的对立、更深的冷战和更广泛的“退出”,从硬软实力两方面对美国全球主导能力产生更深远影响。
刁大明 蔡泓宇:竞争性对华战略调整的美方争论
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加快对华战略调整。美国学界战略界虽然基本上认同美国对华战略调整,但对特朗普政府突出对抗性与破坏性的具体政策议程提出不同程度的质疑。在相关争论中,主流观点认为对华"接触"战略并未完全实现目标,且更难以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所谓"挑战"与"威胁"。为此,美国学界战略界特别是民主党阵营逐渐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争性战略选项,进而在各类议题上规划相应政策选择。目前,关于对华战略调整的争论仍在继续,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界定竞争性以及如何确保竞争与合作的平衡。面对美国对华战略调整的新变化,中国应尽可能主动回应、实现中美两国相互塑造。
阎学通:为何及如何防范中美意识形态之争加剧
美国国务卿彭佩奥于2020年7月23日发表演讲,宣示特朗普政府将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组建反华联盟的政策。次日,我国政府表达了不与美搞意识形态之争的立场:“最近美方一些反华势力还蓄意制造意识形态对立……中国仍希望与美国实现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国不会随美方起舞,但也绝不容美方胡来。”在此,值得讨论防范中美意识形态之争加剧的战略意义,以及如何防范的具体措施。
赵明昊:美国民主党的对华政策,呈何种取向?
随着民主、共和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的结束,2020年美国大选正在步入总决选阶段。目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的综合民调支持率相对于谋连任总统特朗普全面保持领先,美国国内的新冠疫情、经济形势、种族矛盾、突发事件等动态因素的发展变化也对特朗普的选情不利。对中国而言,比预测选举结果更重要的,是了解今后四年可能直接打交道的那些人及其理念和政策。本期封面话题“美国民主党:卧薪尝胆这四年”把焦点对准全体动员谋求重掌白宫的美国民主党。
赵明昊:新冠肺炎疫情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深化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和中美两国带来显著冲击,并在很大程度上致使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更趋深化。特朗普政府利用疫情因素进一步推动在华西方企业从中国撤出,以构建“经济繁荣网络”为抓手,以实现全球经贸体系与中国的深度剥离为目标,打造排斥中国的国际经贸阵营。疫情凸显先进技术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性,美国通过强化技术出口管制、调整国内技术研发布局、完善“敏感技术多边行动”机制、打造“同盟创新基础”等方式强化对华“技术冷战”。美方诬称中国借助疫情与其争夺“全球领导权”,大力拉拢欧洲等盟友和伙伴国构建压制中国的国际统一阵线,并力图削弱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特朗普政府和美国政界人士炒作“中国病毒”“中国责任”等恶意论调,对华展开“叙事之战”,对中国政治体制进行攻击并将矛头日益对准中国共产党,不断激化意识形态层面的分歧和对立。美国利用疫情因素深化对华战略竞争、激化大国冲突对抗的做法受到批评,中国需着眼长远利益、保持战略定力,妥善应对疫情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深刻冲击。
吕晶华:剖析美国对TikTok和微信的禁令
乔恩·贝特曼:这些举措显然很重要,但在实施之前无法对其进行充分评估。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技术和公司采取许多影响广泛、引人注目的措施,但却一再推迟执行,同时又宣示了各种免责和豁免。这一策略旨在对中国(和美国公司)施加影响并获得政治优势。特朗普政府没有明确的战略,这意味着最终的裁定可能宽泛也可能狭隘,许多利益相关方已经在寻求对此施加影响力。 如若生效,这一禁令将是特朗普政府在与中国技术脱钩方面采取的迄今为止最有力的举措。与其他中国的应用程序相比,TikTok和微信并无不同,它们只是更受欢迎。因此,禁止使用TikTok和微信,表明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应用程序在美国境内的零容忍态度。相关行政命令确实将此问题定义为“由中国公司开发和所有的移动应用程序在美国的普及”——这不仅仅只是针对TikTok和微信。
赵明昊:特朗普若再次当选,加强版“美国优先”将如何影响中国?
在近日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特朗普正式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并发表演讲。虽然在白宫从事竞选性质的活动颇受争议,但特朗普仍力图用宏大场面和煽动性演讲获取美国选民的支持。近期民主党候选人拜登在民调支持率上对特朗普的领先幅度收窄,由于共和党支持者不愿在民调中公开政治倾向,所以民调数据或低估特朗普的实际支持率。显然,异常激烈的美国总统选战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不能排除特朗普成功连任的可能性。
«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