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南海问题
中美关系
战略与安全
美国研究
南海问题
«
1
2
3
»
胡波:美俄应对黑海无人机坠毁事件带来的启示
3月14日,美军欧洲司令部发言人发布消息称,当天俄军出动两架苏-27战斗机在黑海上空拦截美军MQ-9“死神”无人机,其中一架苏-27多次在无人机前方空中放油,导致美无人机坠毁。
胡波: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计划与南海局势
就南海局势而言,美国正在通过IPMDA强化海域态势感知合作为抓手,推动美国军事或准军事介入南海争议问题的常态化。
吴士存:展望2023年南海局势,重回动荡风险几何
这一年,南海问题在国际舆论场中的热度有所下降,海上安全形势相对往年较为平静,但这并不表明南海就是风平浪静的,更不意味着从此可以长治久安。
吴士存:《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年:回顾与思考
过去20年间,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落实《宣言》所明确的宗旨和原则及其倡导的海上务实合作安排,取得显著成果,对促进南海形势趋稳向好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国际社会有目共睹。
胡波:美军“里根”号航母如果穿越台海,将意味着什么?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对于外国军舰飞机试图进入自己领空,或者是管制区域的反应都会非常大。
胡波:监控中国渔船只是“前菜”?
该倡议未来可能会将对中国公务船、海警船及军舰的监视纳入进来。
周波:多重推力塑造中国蓝水海军
日前,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周波,在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评论“What's driving China's push to build up its naval power”。周波表示,随着中美关系日趋紧张及中国利益全球化,中国需要一支蓝水海军捍卫中国主权,保护海外利益,承担国际责任。中国论坛联合观察者网翻译全文,以飨读者。
胡波:台湾所谓“西南空域”究竟在发生什么
10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海东北空域的行动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台湾当局防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1日至5日,总计有150架次解放军军机进入台湾所谓“防空识别区”。仅在1日、2日就有77架战机进入台湾“西南防空识别区”,连续创下解放军在该地区演练规模的纪录。
胡波 刘明:遥感技术在海域态势感知中的应用
“海域态势感知”(MDA)在美国被定义为“来自每个机构和每个国家的数据的全面融合,以提高对海事领域的了解”,被国际海事组织定义为“对可能影响安全、经济或环境的与海事领域相关的任何事物的有效理解”。在一个小型船只可以变成对抗海军驱逐舰的武器、海盗可以劫持船只索要赎金的世界里,“海域态势感知”越来越重要。
胡波:美军开启“大规模演习2021”
8月3日至27日,美军高调开启“大规模演习2021”(Large Scale Exercise 2021,简称“LSE 2021”)。该演习由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亲自指挥,在海军舰队司令部、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海军欧洲司令部三个责任区开展,跨越17个时区,超过36个单位实地参加,另有50多个单位远程参与,共计2.5万名现役军人荷枪上阵。
胡波:中国周边海洋形势近患与远忧并存
中国周边海洋形势正在呈现一些新特点。 其一,“远忧”大于“近患”。虽然南海和东海存在很多争端和纠纷,但这两年形势仍是可控的。较之去年,今年上半年的周边海洋局势相对缓和,从近期形势看出现重特大事件的可能性不大,但从远期看风险和挑战仍存。外交上,美国组建的针对中国的海上包围圈正在形成,尽管不太可能形成军事同盟。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周边国家非常焦虑,在很多问题上越来越计较。比如,日本极力渲染钓鱼岛争端的舆情,与我们针锋相对。在很多问题上,中国不想炒作,常常大处着眼,一些周边国家则锱铢必较、过度反应,这就形成了“政策落差”。《海警法》这类法律在日本早就有了,但当中国《海警法》出台,日本政府和媒体却如临大敌。
胡波:客观认识中国的海权
谈及海权,大部分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近代中国因海上力量弱小而遭遇的“百年屈辱”,弱者和受害者的心态非常明显。海权在很多中国人的认知中,往往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即便到了今天,多数中国学者和官员仍不太习惯谈海权这个概念。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地缘政治和海权竞争几乎是永恒的存在,始于人类文明肇始之日,只不过在世界不同的地区,海洋的底色和分量有较大不同。与古希腊—古罗马以降的西方文明不同,在1840年以前,海权和海军确实较少左右东亚历史的进程,尽管东亚历史上曾经多次存在过世界一流海军。
胡波:美国航母南海行动的新特点及其战略考虑
1月23日至2月13日,美国“罗斯福”号航母打击大队已经两进两出南海,而“尼米兹”号航母打击大队在从中东返回美国西海岸的途中,特意在南海与“罗斯福”号进行了双航母演习,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人们纷纷猜测,这是否意味着拜登政府要在南海对华采取更强硬的措施? 美国频繁派遣航母在南海活动究竟有什么样的考虑?
樊吉社:短期内,南海有爆发危机的风险吗?
年初以来,特朗普政府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导致南海局势持续升温,对中美在南海发生意外或者军事冲突的担忧因此上升。那么,特朗普政府为何调整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如何理解中美关系中的南海问题?
《中国日报》刊发傅莹讲话全文:坚持以多边主义思维推进海洋合作与治理
2020年11月5日,应中国南海研究院邀请,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出席在海口举办的首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坚持以多边主义思维推进海洋合作与治理”的讲话。傅莹强调,海洋的公共性和流动性决定了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独自地解决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唯有依靠合作才有出路。以下是讲话全文。英文版由《中国日报》翻译并于11月23日发表。
胡波:全球海上多极格局与中国海军的崛起
《全球海上多极格局与中国海军的崛起》一文发表于《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0年第6期(全文约2万字)。本文为摘编,注释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海权发展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表明,未来将很难有大国可以构建或维系全球的海上霸权或主导地位,海上多极格局正在形成。(一)导弹、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海权面临陆权和空权的激烈竞争
傅莹:坚持以多边主义思维推进海洋合作与治理
2020年11月5日,应中国南海研究院邀请,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出席在海口举办的首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并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
胡波:美国直接介入南海争议明显增多
美国国务院日前再次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炒作所谓中国“南海军事化”和“胁迫邻国”,还要求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危险且不可接受”的行为予以谴责和抵制。今年以来,美国特别是美国国务院直接介入南海争议的动作明显增多,除了利用南海每一次海上事件和争议方之间的外交纠纷对中国进行施压外,还自己主动“加戏”,隔三岔五地跳出来无端对中国进行污蔑和诽谤,这次也不例外。
胡波:南海局势—脆弱而紧张的和平
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南海局势进入新一轮动荡,而新冠疫情以来,部分争议方和域外国家变得日益焦虑,各种军事、外交和经济动作不断,南海形势愈发紧张,各大媒体甚至都在谈论中美南海战争。影响南海局势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未来最可能的发展走向是什么样的?这些都需要做冷静评估。
中美退役将军论时局:南海问题该如何控制?军方又是怎么看待彼此的?
南海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关键引爆点,我们不断听到说,“冷战”有可能演变为“热战”。这个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军舰的进入会带来更多问题吗?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