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战略与安全
中美关系
战略与安全
美国研究
南海问题
«
1...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樊吉社:美俄续约后的军控前景
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以很高的效率、很大的力度退出了多个双边和多边军控协议,包括存续了三十余年的《中导条约》和生效将近二十年的《开放天空条约》,此后美俄之间仅剩《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该条约对美俄各自部署的战略核武器、部署和非部署的战略运载工具做出了明确限定,是奥巴马政府“重启”美俄关系的重要成果。条约有效期十年,但可以延长五年。特朗普政府试图在条约续约问题上做文章,美俄就续约问题斗智、斗勇,但最终没能达成共识,导致条约在特朗普任期末已“命悬一线”。
【世界新秩序】迈克尔·麦克福尔:冷战的教训与美中关系
大国关系并不是由国际秩序决定的,恰恰相反,国际秩序是由大国关系决定的。在当今时代,美国是国际秩序的主要建立者,国际秩序一旦建立,国际机构就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在特朗普时代,美国撤出了这个体系,国际体系快速破裂,而中国还未能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
【世界新秩序】克里夫·库普坎:走向新两极
现行国际体系正在走向两极格局。这是好消息,因为两极体系往往是和平的。但美中关系和这一体系蕴含着重大风险,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目前,两极格局正在逐渐成型——在可预见的未来,美中两国将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任何体系的本质都取决于全球权力分配。过去十年中,美中两国在军事和经济这两大权力指数上取得了明显的领先地位。美国对中国拥有巨大军事优势,而两国的经济实力则更为相当。军力和经济实力上排名第三的国家远在中国之下,美中两国领先优势明显。这个排名背后有其特定成因,并具有结构性和持续性,不会因为新冠疫情或任何其他可预见的情况而改变,例如,美国拥有极为强大的金融体系,而中国则极具创新力。
【世界新秩序】谢尔盖·卡拉加诺夫:西方文明正在经历危机
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未必是从俄罗斯的角度出发的。我们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调整与变革之一,其主因是权力的迅速重新分配,次因是宗教信仰的衰落带来了意识形态和道德上的真空,尤其是在西方世界。俄罗斯虽已离开西方世界,但实质上仍在很多方面是一个西方国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终结后不久,自由主义神话也落下帷幕。
【世界新秩序】吴大辉:谁是美国的“头号敌人”?
2007年8月17日,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的“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实兵演练中,中方重型突击装备向“恐怖武装”发起总攻。图/新华西方政治学认为,国际政治是内政和外交的双重博弈,中国近些年也常说“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其实俄罗斯方面也有类似的认知。我们常说,外交是政治的延续,但对于中俄来说,国内结构并不完全是影响国际政治的原因,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国际政治的结果。
【世界新秩序】黄仁伟:21世纪国际秩序演化的三个特征
当前国际秩序的转变与冷战和20世纪国际秩序有根本不同。20世纪国际秩序转变是突变型的,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突然终结实现秩序更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分界线,事件前是一个秩序,事件后是一个秩序。而21世纪的国际秩序转变是个渐进过程,没有出现某个突发的重大历史事件来标记秩序的改变。
【世界新秩序】史蒂夫·霍华德: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秩序
去年9月,我在一场重要的中方国际智库会议上提及叶芝及其消极的悲观情绪时,这样说道:“我们的世界正迅速分裂成一个个地缘政治集团,各国犹如梦游者一般,在某种国际治理迷雾中踉跄前行。这是我们想要的吗——各个国家,无论男女老少,为自己设定丛林法则?当然不是!”
【世界新秩序】达巍:寻求两种国际秩序观的平衡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 (波兰因故未参加)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图/视觉中国 要理解今天有关国际秩序的争议和讨论,可以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国际秩序观入手。
【世界新秩序】章百家:未来的国际新秩序需要和而不同
围绕如何建立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相匹配世界秩序、如何应对日趋严重的挑战、如何完善新兴领域的全球治理等重大国际问题。2021年1月23至24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举办了第三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邀请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60多位嘉宾与会。CISS特邀请多位学者基于研讨会而撰写评论文章,并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第987期,CISS微信公号从今日起将陆续推送,以飨读者!
夏方波 陈琪:印尼中意的“东盟方式”能化解缅甸僵局,还是会束缚东盟手脚?
2月1日缅甸政局变化以来,东盟开始采取行动,试图寻找解决缅甸问题的可行方案,其中引人关注的是印尼开展的外交行动。2月24日,印尼外长蕾特诺与缅甸外长温纳貌伦先后访泰,二人在曼谷廊曼国际机场会面并与泰国总理巴育会谈。这成为东盟内部协调缅甸问题的第一次重要外交行动。在印尼的努力下,东盟3月2日召开了外长视频会议,讨论缅甸问题,呼吁缅甸国内各方保持克制,开展对话以解决危机。
《看世界2》讲述“慕安会”交锋经历
“慕安会”的影响力从其出席嘉宾规格便可见一斑,中美等国政要在会上的表态受到全世界媒体高度关注。去年“慕安会”上,十三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与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交锋,更成为全球焦点。在新一届“慕安会”开幕之际,我们从傅莹新书《看世界2》中摘录此次交锋内幕,深度还原当时场景,以飨读者。
胡波:四国机制难成实质同盟
美日澳印四国外长18日举行电话会议。据日本共同社消息,在此次会议中四国就强烈反对“中国试图凭借力量单方面改变东海和南海现状”达成共识。对此,我们需要关心的是,究竟有没有这种“共识”?如果有,它又意味着什么?
傅莹:加强国际传播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人的观点
人民网北京2月19日电“中国的智库需要加强国际传播,在国际信息库中尽可能多地增添源自中国的素材和信息,形成客观的中国国际形象。”近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百年变局下的挑战和抉择——《看世界2》研讨会暨傅莹大使新书首发分享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在会上谈到,国际传播的目的是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增进国际合作,是为了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减少误解和对立情绪。
慕尼黑安全报告特别版:多领域疫情——关于Covid-19时代的发展、脆弱和冲突
2021年2月19日,2021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特别会议将在线上举行(会议具体议程附后),美国总统拜登、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政要将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
1...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