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员赵修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牛启羊、清华大学历史系本科生樊景月、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尹子涵和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白煦含这五位青年代表结合个人经历,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全球化的看法,发出青年之声。
2025年3月18日中午,英国外交、联邦和发展事务部副首席研究分析师、高级首席研究分析师克里斯托弗·邦德(Christopher Bond)一行到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双方围绕核态势与战略稳定、俄乌冲突影响、新兴技术风险等议题交流探讨。
2025年3月13日,清华大学学生全球战略研究协会(THUSAISS)在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与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的指导与支持下,成功举办“从耶鲁访学到慕安会观察:中美欧关系走向何方?”
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接受中评社记者访问时表示,如果台当局不回到“九二共识”,将是一个死结。台湾在“台独”的路上走得越远,面临的困境、危险会越大。他强调,两岸应该加强民间交往,台当局阻碍民间交往是错上加错。
3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访问硫磺岛,并发表了一篇颇具争议的讲话。他不仅向美军阵亡士兵致敬,还强调了日美双方战士的“勇敢精神”,称他们“共同书写了历史”。
分析百年大变局下的东北亚之变,探讨建立在区域认同共识基础上的东北亚区域秩序构建。东北亚仍然处在多种矛盾交织、充满风险的历史性转变进程中,在中美战略博弈态势下,以美日韩构建准军事同盟和俄朝加强战略合作为主要表现,呈现“组团对抗”式的地缘政治紧张局面。
2025年2月13-14日,CISS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慕尼黑举行第 12轮“中美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二轨对话”。在术语讨论环节,双方共同提出 20个人工智能风险相关的概念术语进行探讨交流,并就其中9个术语给出了各自的具体解释,以此增进彼此对人工智能潜在安全风险的认知和理解。
3月3日,美国威尔逊中心发布瓦赫巴战略竞争研究所所长马克·肯尼迪(Mark Kennedy)的文章《研究型大学将决定谁能赢得技术主导权竞争马拉松》。文章认为,技术主导权竞争本质上是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长期博弈,其核心在于研究型大学能否持续孕育颠覆性突破技术。
2月24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中国论坛成功举办“中国论坛·智者对话(8):大国竞争下的核风险管控”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国防科技发展、全球核战略调整和中美关系走向等议题发言,交流各自研究成果与看法。
2025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宫,中美关系波澜再起。2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系教授龚炯就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问题接受包括彭博社(Bloomberg)、英国广播公司(BBC)、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TRT)和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等多家媒体采访。
The CISS Podcast features conversations with experts from CISS Tsinghua, a research institute that analyz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strategy issues based in Beijing. In the CISS Podcast, scholars and experts will address their thinking on the most pressing challen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will also present China Forum series conducting one-on-one discussions with top-level officials, diplomats, well-known entrepreneurs, academics, and media experts from both China and abroad.
本文是《美国观察》推出的第140篇文章,旨在探讨新一届美国政府对非洲“洛比托走廊”的相关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本文通过回顾“洛比托走廊”的建设历史与近年来美国对走廊的支持政策,回应了围绕“洛比托走廊”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洛比托走廊未来走向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是《美国观察》栏目推出的第139篇文章,作者梳理美国众议院近期通过的H.R.1166、H.R.908两项涉华法案的主要内容,分析美国对华限制的深层次原因,并展望中美技术博弈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