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CISS读书社
重要活动
重要会议
战略与安全论坛
战略清析论坛
大 讲 堂
地方调研
公 选 课
CISS读书社
«
1
2
3
用历史的观念思考战略——读丘吉尔《世界危机》有感
读《世界危机》,就像站在丘吉尔身后,观察他如何判断局势、形成决策、最终在战场上被严酷的现实所检验,从他对成败得失的复盘检讨中,一窥安全政策研究和决策的门径。
《基辛格传》推荐语
写基辛格传记,想必如同攀爬国际关系史的山峰,因他是世界外交界公认的巨擘,地缘战略大师。作者弗格森展现的是基辛格从政前的岁月,这是他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阶段。
傅莹:从加迪斯《论大战略》看美国后冷战时期的得失
加迪斯用狐狸和刺猬的隐喻开篇。这个典故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的残篇中:“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当代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在1953年出版的《刺猬与狐狸》中加以引申,借此描述历史人物思维的差异。
冯玉军:从《念楼学短》回想《走向世界丛书》
尽管自己靠码字为生,把文章抻长一些可多得些稿费,但我始终还是喜欢短文而对故作高深的新旧八股深恶痛绝。这大概是发端于高中语文老师李忠孝先生每周两次布置15分钟写200字短文的训练,也是因为自己写了20多年缺乏“理论高度”、“学术深度”的“材料”而习惯成自然的结果。
日本学界近期涉华研究作品回顾
美中的对立将如何改变世界?中国的崛起是否会必然导致战争?这是当下都在关注的大问题。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田中明彦曾经把冷战时期形容为“新的中世纪”,而在本书中他又把冷战之后的“后现代社会”称为“新的近代”。为什么这么说?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取代了过去美苏在亚太的地位。从中国、印度的角度来看,冷战后才是它们体验到的第一次“近代”;而对美苏和西欧国家来说,它们已经进入了没落的“后现代社会”。
欧洲学界近期涉华研究作品回顾——地缘政治篇
中国在联合国非洲维和行动的演变 ,这篇文章认为,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尤其是在非洲)中扮演着全新且自信的角色,这代表着北京在和平与安全姿态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人工智能治理相关研究作品介绍
《作为颠覆性技术的人工智能:经济转型及政府规则》本书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不同定义、类型、子领域和应用,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人工智能与区块链都应被视为颠覆性技术。
欧洲学界近期涉华研究作品回顾——5G和大国竞争篇
《大脱钩:中国、美国和技术霸权之争》,在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一直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之一,并把自己视为文明世界的中心。但是,错过了工业革命的中国在历经了“百年屈辱”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启了经济改革,将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主要强国,信息技术和通信是这一转变的关键。
美国学界近期涉华研究作品回顾
《中国2049:一个崛起的全球大国所面临的经济挑战》这篇报告摘自即将出版的由来自布鲁金斯学会和北京大学顶尖学者共同写作的同名书。毫无疑问中国将是世界下一个经济超级大国,但中国如何在本世纪中叶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尚不明朗。
于洋 | 发展主义对管制主义的纠偏:欧盟《人工智能白皮书》读后感
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为标志,欧盟近年来以“严厉的红线管制”作为其对数据技术的主要立场。出台的政策,也多是“数字税收”等非鼓励性政策。然而,新公布的欧盟《人工智能白皮书》却展现出欧盟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这一代表性数据技术发展的姿态。
美国国防部采纳人工智能伦理准则
美国防部网站2月24日消息,美国防部今日正式采用国防创新委员会于2019年10月提出的《人工智能准则:美国国防部使用人工智能的伦理建议》。
欧盟发布《人工智能白皮书》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变革,成为政策界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人类发展中的疾病魅影—— 读《疾病与人类文明》
“对个人而言,疾病不仅仅是一个生物过程,而且还是一段经历…既然人是文明的创造者,那么,疾病通过影响人的生活和行为,从而也影响着他的创造。”这是亨利·西格里斯特在其著作《疾病与人类文明》(Civilization and Disease)中为我们揭示的哲理。对种种疾病的克服,不仅意味着对自然的某种“征服”,通常也伴随着制度、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再生。疾病不仅是物质性的,通常也是社会性和政治性的。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