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战略青年
关于我们
战略青年
中心活动
文章精选
研究成果
中心专家
中国论坛
关于我们
English
国际战略与安全动态
智库报告
人工智能与国际安全
国际战略与安全动态
研究项目
战略与安全大事记
全 部
«
1...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 总第100期
信任与互惠是欧盟与中国合作的必须要素。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崛起,中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紧密合作与时而显现的竞争要素共存。2019年的《欧中关系战略展望》强调,中国是与欧盟拥有共同目标的伙伴,是欧盟需要与之达成利益平衡的谈判伙伴,是争夺技术领导地位的经济对手,也是推行治理替代模式的制度性对手。这四个因素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具有一致性的政策。疫情暴发以来,中欧双方都表现出相互支持和国际团结,同时避免了将紧急医疗援助政治化。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78
6月3日,美国CNBC商业频道播出了新加坡前常驻联合国代表拉哈里·考斯坎(Bilahari Kausikan)的访谈视频。考斯坎表示,尽管中美间的紧张局势升级,但两国并没有进行“新冷战”。考斯坎强调,中美两国并非正在走向不可避免的冲突。人们忘记了一个重要因素—核因素,核威慑的存在使得蓄意发动战争的可能性极小,并表示他看不到两个大国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77
6月9日,纽约时报发表题为《美国人工智能的秘密武器:中国人才》的文章。文章认为,最新研究表明,正是在受过教育的中国科学家的帮助下,美国的公司和学校才主导了人工智能前沿领域。行业人士担心,恶化的政治紧张局势会削弱美国这一优势。以文章引用的数据为例,在AI会议上发表论文的128位中国研究人员中,有一半以上在美国工作。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 总第96期
疫情后美国带领西方重建国际秩序。疫情给世界格局带来巨大震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应当向二战后一样拿出智慧与勇气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防止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在疫情中获取战略利益。美国不能忽视国际社会现实,仅将精力放在刺激国内经济复苏上。“西方”应当是一种观念,而不是地理位置。美国需要联合所有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按照能够加强自由、繁荣与安全的方式塑造疫情后的世界。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76
《联合早报》6月9日发表社论《后疫情时代要迎难而上》。文章认为,李显龙总理近期所描绘的后疫情时代充满挑战。从内部到外部环境,疫情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与人的接触交流、从公共卫生到财政政策的拟就,更改变了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版图,加剧了中美博弈给地缘政治、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供应链所带来的不稳定前景。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75
6月5日,布鲁金斯学会官网发表耶鲁大学蔡中曾中国中心主任葛维宝(Paul Gewirtz)的文章《没有人知道:新冠肺炎的不可知后果会如何影响对美中关系的思考》。文章称,新冠疫情在诸多层面极大地增加了不可知性,且正在影响着外交政策领域人士,尤其是美中关系领域人士。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74
6月4日,《外交事务》杂志刊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题为《濒危的亚洲世纪》的文章称, 亚洲之所以繁荣,是因为二战结束以来一直维持着的“美国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提供了有利的战略环境。然而,目前美中两国的紧张关系引发了有关亚洲未来和新兴国际秩序形态的深刻问题。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处于各个大国利益的交汇点上而尤其感到担忧,必须避免被夹在中间或被迫作出令人不快的选择。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73
6月3日,《外交事务》杂志网站发表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亨利·法雷尔(Henry Farrell)和乔治城大学教授亚伯拉罕·纽曼(Abraham Newman)的署名文章《与中国脱钩的愚蠢之处》。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要切断美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对此,文章认为,美国与中国脱钩不但是危险的,而且是不可能做到。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72
6月1日,CSIS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欧洲、欧亚和北极事务的资深副主管、欧洲项目主任希瑟·康利(Heather A. Conley)发表题为《英国对华为政策大转变》的文章,认为英国约翰逊政府近期在华为政策上的180度转变,原因有三:一是做出这个决定的时机正好与中国的疫情应对态势重合。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71
《纽约时报》网站6月1日发表大卫·桑格(David E. Sanger)、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tt)和黄安伟(Edward Wong)的联名文章《伴随着病毒的困扰,竞争对手考验美国的实力极限》。文章认为,冠状病毒可能已经改变了几乎所有的事情,但它并没有改变一点: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70
5月29日,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耶勒特·布兰克(Jarrett Blanc)发表评论文章《让美国外交官而不是法官来处理中国问题》。文章称,目前一大批美国立法者希望解除中国的主权豁免权,同时提出了对中国的其他强硬提案。但这些提案多是表面功夫,缺乏对美中关系的认真分析。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69
5月29日,《外交学人》杂志网站发表史汀生中心日本项目主任辰己由纪(Yuki Tatsumi)和访问学者佐藤吉美(Yoshimitsu Sato)的文章《疫情对美日同盟意味着什么》。文章指出,美国海军不断出现的病例进一步证明了病毒无区别感染的特征,也意味着全球军队都面临着病毒的挑战。一方面,以集体行动为主的军队无法采取隔离措施以控制病毒传播;另一方面军队在这类事件中又往往首当其冲。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68
5月26日,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表其欧洲高级研究员朱迪·邓普西(Judy Dempsey)题为《新冠病毒必须推动欧洲拯救多边主义》的文章。文章称,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际,欧盟的两个最大成员国,法国和德国,以及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正在向复苏计划注资数十亿欧元。然而,仅仅是财政援助并不足以使欧洲为未来做好准备。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67
5月24日,香港《南华早报》刊发题为《“十四五”规划将重点摆脱对美国脱钩威胁的依赖》的文章。文章重点关注了仍在编制中、且明年才会最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并分析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将如何设定2021年至2025年的生存与发展目标。文章认为,随着美中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中国制订的2021-2025年政策蓝图必将根据这一局势的变化而转变。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66
5月20日,联合早报网站发表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的评论文章《疫情动摇新型大国关系框架》。文章认为,疫情之下,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新转变,打着“团结合作”和“援助外交”的旗号,却做出不少改变现状的举动。第一,继续发射北斗卫星,为“一带一路”沿线提供通信基础设施。第二,在南海设立新的行政区,并与周边国家发生新摩擦。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65
5月21日,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官网刊发其高级研究员亚伦·米勒(Aaron David Miller)和理查德·索科尔斯基(Richard Sokolsky)的评论文章《美国与新世界混乱:撤离主导地位》。文章称,疫情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不可能发生好转,疫情加深了既有趋势,世界朝着更具竞争性和更低全球化程度发展。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64
5月21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美国对中国战略方针》。文件称,为应对中国挑战,保护美核心国家利益,美政府重新评估了美诸多战略优势和劣势,以及对更大双边摩擦的容忍度。文件提出以“有原则的现实主义”(principled realism)指导对华政策,并提出对华采取竞争策略的主要目标,一是提高美机构、盟友和伙伴的应变能力,以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二是迫使中国政府停止或减少有损美及其盟国和伙伴核心国家利益的行动。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 总第82期
中国疫情外交与当地现实存在冲突。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与企业向许多国家捐赠了医疗物资,用于对抗疫情,但南亚、东南亚、欧洲到非洲各国却并未因此显现出太多亲华的转向,而 是从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疫情前的对华态度。以马来西亚为例,中国援助的医疗物资质量不过关,以及中国疫情期间在南海进行的军事活动都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63
5月18日,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刊登了一期名为《不要指望通过起诉中国获得新冠病毒赔偿》的播客,主讲嘉宾为耶鲁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执行董事,布鲁金斯大学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威廉姆斯表示,在美国法院起诉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主权豁免这一法律原则,即一个国家政府或其机构不能在另一个国家的法院提起诉讼。
疫情海外信息专报62
5月15日,《洛杉矶时报》发表题目为《可以在美国起诉中国并要求其为新冠病毒作出赔偿吗?法律专家说不》的文章。文章认为,美国意将冠状病毒造成的巨大损失归咎于中国,并在美国法院起诉北京要求其赔偿数万亿美元损失的努力几乎肯定会失败,原因在于,1976年的《外国主权豁免法》指出:“除少数例外,外国应不受美国和各州法院的管辖权。”
«
1...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