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8日中午12:35左右,西班牙和葡萄牙大部分地区突然大面积停电,停电事件波及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甚至影响到了法国部分地区。北京时间4月29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石岩做客央视《环球视线》节目,评论此次停电事件与欧洲能源转型问题。
关于此次大范围停电事故的原因,石岩认为,风光电的间歇性缺陷、法国跨境输电支援临时失灵和西葡两国设备老化是直接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能源转型政策进程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完善之间存在时间差,后者暂未跟上前者推进的速度。
就西班牙来说,由于长期未能从煤炭出口获利,政府还需花费数十亿美元来补贴煤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班牙政府就一直在与工会作斗争,争取关闭煤矿。加之2015年西班牙签署了《巴黎协定》,欧盟逐步取消对煤炭开采的补贴,西班牙煤炭行业陷入衰退。2021年12月,西班牙关停最后一座煤矿。煤炭作为西班牙曾经的支柱能源,以难以置信的速度从其能源结构中快速消失。
与此同时,西班牙凭借灵活性机制的持续创新与储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并行推进,也确实走在了欧洲能源转型的最前沿。尽管此次大停电暴露出储能系统的缺陷,但就在近期,欧盟已批准西班牙针对储能领域的近7亿欧元补贴计划,西班牙首次将独立储能系统纳入补贴范畴,政府还将通过《复苏与韧性计划》提供超6亿欧元配套资金支持,形成组合式资金框架,推动西班牙加速向“光伏+储能”一体化模式转型,甚至要成为南欧储能枢纽。
可见,西班牙与欧盟确实在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只不过太快地割舍传统能源,激进地推进碳中和,与可再生能源系统完备之间并非无缝对接,在这个时间差中,就存在风险和隐患。
谈到在数字化电网时代,欧洲应如何加速强化能源安全这一问题,石岩表示,欧洲电网互联的保障性与脆弱性并存,欧盟应加强泛欧层面的统筹整合,提高保障性,降低脆弱性。另外,还要警惕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技术赋能的同时,也会给包括电力系统在内的诸多联网系统和基础设施带来难以预知的风险。最后,她谈到,国家究竟是走向孤立,成为“孤岛”,还是加强国际合作,能更有力地应对风险?答案显然是后者。期待中国的储能企业能更好地与欧洲合作,促进实现技术提升、设备更新和供应链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