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举办第19期战略与安全大讲堂(CISS Talks)。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杰出访问教授、香港大学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心高级研究员、前Meta(Facebook)亚太区政策总监陈澍(George Chen)就“亚太地区对人工智能的不同监管方式”(A more divided digital world: Different regulatory approaches to AI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主题进行分享。本期大讲堂由CISS副研究员董汀主持,来自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等校内外近60名师生参加。
讲座全面分析了AI的发展历程、治理挑战以及全球AI发展格局中的中美互动关系。陈澍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脉络。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探索可追溯至二战时期,但是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真正应用于商业产品。2022年OpenAI推出ChatGPT是人工智能进入更广泛公众视野的关键节点。他通过对比Meta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与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的技术理念,揭示出当前主流AI发展路径的关键分歧,即开源模式主张规避单一平台控制风险,而闭源系统则强调确保安全稳定运行。这一分歧背后,实则反映出不同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战略选择差异。
陈澍认为,将全球AI治理模式三分为“市场驱动为主的美国模式”“高度监管的欧盟模式”和“高度政府主导的中国模式”过于简化,这种分类反而会加剧数字世界的政治化和分裂。事实上,亚太地区的AI治理呈现多样且务实的图景,日本、印度和新加坡等秉持“促进创新”的理念,致力于以人工智能推动经济发展;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则依托开源技术构建人工智能技术本土应用;中国积极参与AI全球标准制定,与此同时,近期政策调整显现出平衡安全与创新发展的决心。
陈澍说,因为各国在“发展与安全”路径选择上的不同权衡,亚太地区人工智能技术监管呈现出差异化格局。他建议,未来,可以通过东盟等平台建立“软协调”机制,推动跨境数据流动规则互认,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避免技术垄断与数字殖民现象的出现。
陈澍表示,中美两国的技术发展路径存在结构性差异。美国企业多为私营公司,商业利益是其主要考量因素;而中国在推动科技发展时,更注重将国家发展战略与企业创新相结合。这种差异化发展也体现在全球市场策略上,例如美国企业普遍重视北美与欧洲市场,而中国企业则在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中寻找发展机会。在全球数字治理层面,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机构框架下的国际规则制定,而在美国特定政治周期内,对多边机制的参与度则有所波动。
讲座最后强调,技术发展最终应服务于人类福祉。无论是AI技术的研发还是应用,都应当在尊重多元文化背景、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下进行。全球AI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共同构建更加包容、平衡的技术发展环境。
在问答环节,现场观众积极参与互动,并就人工智能技术监管的文化冲突与伦理问题、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全球化挑战等问题与陈澍进行了深入交流。此外,苏世民书院来自伦敦大学的玛德琳·卡尔(Madeline Carr)教授,以及美国国务院负责能源及气候问题的前助理国务卿、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大卫·桑德罗(David Sandalow)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撰稿:宋泽僮
审核:董汀、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