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 2024年度“美观大会”纪要·经济与科技篇

2025-02-26

青年观点:

资源限制下的美国全球基础设施政策

张正欣: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

美国当前的全球基础设施政策,旨在与中国争夺国际影响力。其发轫于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2018年,美国成立国际发展金融公司(DFC),作为基础设施融资抓手,2019年与日本、澳大利亚联合启动“蓝点网络倡议”,旨在提升项目透明度和财务可行性。拜登政府则推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3W)计划与“全球基础设施伙伴关系”(PGII)倡议,其目标是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
然而,美国的基础设施政策面临“资源不足、眼高手低”等诸多现实挑战。一方面,美国国内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争议不断,另一方面,国内选民中对外援助的反感情绪使得政府很难推动大规模对外投资。为应对资源限制,美国政府进行以下四点政策调整。
第一,美国政府关注软基础设施项目,如气候变化、数字卫生和性别等议题,这些项目投资成本较低,且美国在这些领域有一定技术和经验优势。然而,发展中国家对这些议题兴趣较低,部分国家甚至将其视为对内政的干涉。
第二,美国政府在对外投资中强调“高标准”,包括透明度、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生态标准、社会责任及财务可持续性标准,抢占道德高地,试图以此抹黑“一带一路”倡议,同时为自己投资不足辩护。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繁重的行政程序和高昂成本,反而增加项目的不确定性。
第三,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提供少量政府贷款,来展示项目政治资质,撬动私人资本,吸引金融市场投资,或以可行性研究、政治风险保险或债务担保等手段,降低投资风险。然而,私人企业通常面临短期利润压力,而基础设施项目回报周期较长,使得私人企业对这些项目兴趣不大,难以有效引导企业投资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同时,债务担保等手段也在无形中增加了项目的财务风险。
第四,美国政府依靠盟友投资填补资金缺口,诸如日本、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家政府主导资金在美国倡导的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如此,这些投资往往是出于各国自身战略利益,而非纯粹合作。例如由美国和海湾国家共同出资的印欧经济走廊,促进了以色列在地缘政治中的战略利益。
展望未来,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和重商主义倾向可能使美国进一步减少对外援助,尤其是环境和性别等领域项目可能会被削减,也有可能撤销拜登政府已承诺但尚未实施项目。尽管如此,诸如印欧经济走廊等具有战略价值且资金需求较少项目可能依旧会得到支持,如DFC这样的融资机构可能会逐步转向更加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同时,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敌意将依然存在,且可能变得更加激进。
美国的全球基础设施政策所面临资源约束的严峻考验,成为近年来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美国政府在应对资源限制时的政策策略,特别是在对外政策领域,将在未来的各个方面继续得到关注。

特朗普 2.0 时代下中美金融“新冷战”形势展望

董桓麟:上海外国语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

美国国会是金融领域炮制对华政策工具箱的主要力量。与特朗普1.0时代相比,2.0时代的共和党在通过法案方面能力和范围显著增强。特别是共和党内激进反华派系,如“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等,已在美国金融服务委员会等关键职位上占据主导地位,该委员会成为推动美国在金融领域实施新冷战政策的核心机构之一。2024年以来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推动的相关法案可归纳为三方面。
其一,切断美资与中国金融联系。主要包括严格限制美国联邦政府资金流向中国,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并可能废除中国商业组织代理人的注册;禁止美国资本通过指数基金和证券投资流向中国;推动制造业回流,延续“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政策,通过财政部贷款和美联储补贴促进回流;以人权问题或中国与伊朗、俄罗斯等国金融往来为借口,设置美国与中国金融往来壁垒。
其二,打压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位置。主要通过降低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如反对增加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篮子中的权重,并利用台湾、南海等问题制造对立。同时,美国可能拓展对中国的金融制裁工具。这一策略与特朗普早期以经济手段迫使他国提供保护的立场一致。
其三,大肆渲染中国威胁,破坏中国金融声誉。包括丑化中国发展意图、炒作中国金融风险等,特别是在汇率和外汇制度透明度方面提出质疑,并对中国金融机构及政府账户进行调查。此外,在涉及中国企业时,常用“谨慎投资”等词,并广泛渲染中国市场不确定性,以此鼓励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持保守态度。

加密货币:2024年美国大选新战场

张静姝: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硕士生 

2024年美国大选中,加密货币首次成为核心政治变量之一。民调显示,62%的Z世代与千禧一代选民认为加密货币代表金融未来,其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强。加密选民群体呈现年轻化、高投票率与集中于摇摆州等特征,成为关键“摇摆力量”。这一群体对通胀、技术主权与监管松绑的诉求,迫使两党调整策略以争夺选票。
在大选中,加密货币不仅是一种金融工具,而且成为候选人展现政治立场和争夺选票的关键。特朗普通过接受超400万美元加密货币捐赠及发行个人代币,构建“加密选民-资金-政策”闭环,其核心承诺包括废除拜登政府监管政策、建立比特币战略储备、反对央行数字货币(CBDC),并推动挖矿产业回流美国,以强化能源与地缘竞争优势。这一策略与共和党纲领“捍卫开采权”相呼应,试图将加密技术嵌入“美国优先”叙事。民主党在加密货币政策方面展现谨慎而开放的态度,并为吸引加密货币选民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认识到加密货币的经济重要性、承认当前监管的失败、提出平衡创新与保护的政策、推荐对加密货币友好的人选、与行业利益相关者接触等。
同时,加密货币行业主要通过政治捐赠和游说活动塑造政策环境和提升行业影响力,如通过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s)注入超2.45亿美元政治献金、加强与政客私人互动、积极开展行业游说活动等。
特朗普胜选后,市场对加密货币监管放松预期上升。若其“比特币战略储备”落地,可能将加密货币纳入美元霸权体系,对冲“去美元化”风险。然而,政策驱动的加密泡沫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且美国鼓励替代性货币与其维护美元地位的长期目标存在战略悖论。
2024年大选揭示,加密货币已从边缘技术演变为“制度-选民-资本”三重博弈的核心载体。其能否真正重构货币体系,仍取决于超主权共识的形成与监管框架的全球协同。短期看,美国两党加密政策实验将深刻影响技术主权竞争。长期而言,加密货币政治化可能重塑金融权力结构与全球治理范式。


青年专家评论:

杨水清: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关于张正欣同学围绕“美国全球基础设施政策”所作的发言,首先,针对特朗普的全球基础设施政策转变,特别是承诺在未来5年投资6000亿美元支持PGII项目,相关进展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呈现,以帮助理解这一政策的变化。其次,对于特朗普收缩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并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和坚持重商主义,这个观点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特别是需要确认是否存在更多的理论支持。

董桓麟同学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在第118届国会提出的金融制裁相关草案,并进行了详细分类梳理,这一研究视角非常具有价值。“中美金融新冷战”这一标题初看可能引发对金融制裁的误解,实则是从立法角度分析中美资本的切割,建议略微修改标题以便明确传达研究的立法视角。此外,118届国会的金融制裁草案虽然具有时效性,但其在119届国会中的延续性和变化仍值得关注,尤其是如何与特朗普的政策方向相结合,因此对这些草案的后续跟踪具有重要意义。
特朗普政府未来对华政策的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探讨:首先,关税政策依然是关注焦点,尤其在经贸协议执行未到位和301条款复审的背景下,存在加税的依据和关键时间节点。其次,金融制裁将加强,特别是对美国资本对华投资的切割,尤其在高科技领域,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投资可能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和政策调整。第三,出口管制和进口限制仍然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工具,旨在限制中国企业采购美国及其盟友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最后,立法层面的影响不可忽视,涉及取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以及对特定中国企业(如大疆和道通智能)市场准入的审查,这些举措可能深刻影响中美未来经贸关系。


纪要整理:王翊臣

编审:王一诺、孙成昊


上一篇:《美国观察》136 | 从拜登到特朗普: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议题联盟的内在矛盾

下一篇:《美国观察》| 2024年度“美观大会”纪要·美国政治与中美关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