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月度形势报告|2023年11月美欧关系

2023-12-21

编者按

美国观察月度形势报告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美欧研究项目推出,持续追踪涉美动态,评析美国内政、外交、经济、军事安全等方向的重要事件。特此首发,以飨读者。

本月美欧关系分析主要聚焦巴以冲突的外溢影响与经贸财政领域政策动向的特征。

巴以冲突撕裂欧洲,带来一系列风险

自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突袭以来,欧洲受到的影响已突破地区范围。战事拉长使欧洲内部裂痕渐深,美欧社会共同面临冲突外溢带来的挑战。

首先,与此前在乌克兰危机中相对一致的立场不同,欧美多国官方与社会内部在如何看待本轮巴以冲突的问题上出现分裂。一方面,欧盟内部不同国家立场倾向难以协调,显露出在地缘政治上一体化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例如,德国因历史原因持亲以立场,德国总理朔尔茨、外长贝尔伯克先后访问以色列表示声援,称“欧洲团结地站在以色列一边”;法国官方起初也在此次冲突中持偏向以色列的立场。然而,西班牙、爱尔兰等持亲巴立场,西班牙总理桑切斯表示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违反国际法,爱尔兰总理瓦拉德卡认为不应对巴勒斯坦人“集体惩罚”。因此,欧盟官方无论表达对哪一方的支持,都会受到支持另一方的成员国不满甚至反对。

另一方面,欧洲国家内部也出现严重的对立。如德国虽出于政治正确声援以色列,但十分重视人道主义原则,也担忧后续难民涌入等问题,导致民间反犹批以情绪高涨;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也公开表示,虽支持以色列,但并不代表以色列“没有错误”。

其次,除立场表态分歧外,美欧社会已出现多种受巴以问题影响导致的安全问题和冲突。一是“反犹”“恐伊”等情绪被煽动,政府普遍危机感强烈,“安全神经”紧绷。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欧社会仇恨犯罪激增,面临更大的恐怖主义威胁。德国柏林市中心犹太社区遭燃烧弹袭击、法国凡尔赛宫紧急临时闭馆并疏散游客,将反恐安全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美多地发生袭击事件,芝加哥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称近期收到的仇恨短信数量与“9·11”事件时期相当。

二是哈马斯和以色列的冲突点燃美欧内部抗议示威的“导火索”。11月4日,美国华盛顿特区数千人聚集在华盛顿自由广场,举行亲巴勒斯坦集会,谴责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同日,伦敦、巴黎、柏林、米兰等城市都出现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数万人在城市街头要求加沙地带停火,高举“巴勒斯坦自由”“我们都是巴勒斯坦人”的标语。

三是大学校园和社交媒体成为矛盾集中爆发的场域。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和欧盟的许多学校中双方支持者同时抗议游行,对立一度白热化;在互联网中,针对犹太人群体和穆斯林群体的仇恨和威胁言论也急剧增多。

最后,可以预见的是,巴以冲突对欧洲的影响将蔓延至经济、社会、外交等多个领域。第一,欧洲少数群体融合面临障碍,新一轮难民危机迫近。以色列对哈马斯的军事打击注定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加深许多欧洲国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两极分化,欧洲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群体在社会中面临更加严重的极端情绪和暴力威胁。目前,部分欧盟国家已接受数量巨大的难民,在欧洲和成员国选举背景下,极右翼势力正煽动内部排外情绪。德国政府已改变“欢迎文化”的态度,出台措施加速遣返非法移民。除社会福利压力外,欧洲极右翼势力或得到助推,欧洲政坛将进一步碎片化。

第二,巴以问题牵扯欧盟援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精力。巴以冲突长期化使已对乌提供数百亿美元财政、人道主义、军事援助的欧洲倍感压力,欧洲希望美国能积极干预巴以冲突,而非隔岸观火,以减轻欧盟面临的双重风险和负担。

第三,美欧在巴以冲突中的表现导致其遭受许多“全球南方”国家的指责和质疑,或使美欧在外交上与南方伙伴疏远。美国和欧盟对以色列的声援和默许以及在本轮冲突中的不作为破坏了南方国家对其的信任,面临“双重标准”和“虚伪”的批评。

欧盟力求规避经济风险,争取利益最大化

本月以来,美欧贸易谈判继续停滞,欧盟希望改变不断“对美妥协”的传统,在产业政策、财政预算等方面追求“去风险”和打造欧盟竞争力优势,以提振欧元区经济。

第一,影响美欧经贸关系的长期症结仍未解决,关税休战协议难以根本上缓解欧盟忧虑。长期以来,美欧在多领域的产业竞争已成为常态。根据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美国将提供约3700亿美元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的生产和投资,其中多项税收优惠是以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作为前提条件。在欧盟看来,该法案对欧洲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电池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构成歧视,变相鼓励欧洲新能源产业向美转移,进一步加速欧洲“去工业化”趋势。为此,欧盟持续与美国磋商,并发布“绿色协议产业计划”,计划未来几年通过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提高欧洲零碳产业竞争力。美欧在汽车、航空、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利益竞争加剧,双方甚至“以税制税”。欧盟希望调整在这对盟友关系中面临的结构化不平等,在钢铝关税争端问题上坚持不做出让步,不希望继续扮演为美国经济和战略服务的角色。

第二,欧盟以自身利益优先,以“去风险”为方针,争取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和优势地位。本月,欧盟继续将产业政策作为缓解资本外流压力、减少关键领域对外依赖的重要手段。11月13日,成员国和欧洲议会已就《关键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 CRMA)的最新文本达成政治协议,法案将经两个机构(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批准后即正式生效。该法案在去年9月欧盟年度国情咨文中被首次宣布,意在确保欧洲在绿色能源转型中一系列关键原材料方面的安全和可持续供应。欧盟希望通过提高本土化率、扩大多元化来源的方式来实现战略目标。

该法案一是对于绿色、数字、国防和太空产业技术重要的矿产做出了本土化要求,即到2030年,每年消耗量的本土开采比例需要达到10%,本土加工比例要达到40%,本土回收比例则需达到15%。二是要求相关企业对其战略原材料的采购进行供应链风险评估。电池制造商、氢气生产商、可再生能源发电机、数据传输和存储等领域的重要公司须定期对战略原材料供应链进行风险评估,并有义务提交材料来源、供应中断脆弱性等信息。三是进一步明确和简化了战略项目的许可程序。比如,开采项目的许可证颁发过程总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7个月,加工和回收项目则不应超过15个月。中长期来看,这种“去风险”的举措有助于促成欧盟主权基金计划并推动欧洲战略技术平台(STEP)取得突破,实现欧盟统一的资源调配,进而提升产业政策效率。

第三,欧盟新的财政预算案着力提升整体竞争力、缩小成员国发展差距、确保欧盟能源等安全可靠。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于11月11日就2024年欧盟财政预算案达成协议。11月20日,欧盟理事会批准2024年欧盟财政预算案,新预算总额约为1893.85亿欧元,总支出约为1426.3亿欧元。新预算将重点支持经济复苏、绿色和数字化转型,以及应对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此外,欧盟委员会同日通过“国家援助临时危机和过渡框架”修正案,将相关国家补贴政策延长6个月至明年6月30日,以应对俄乌冲突及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影响。其中,农业部门的补贴金额上限从25万欧元提高至28万欧元;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的补贴金额上限从30万欧元提高至33万5000欧元;所有其他部门的补贴金额上限从200万欧元提高至225万欧元。

这些举措背后的困境,一是经济增长乏力。欧盟统计局11月22日发布数据显示,欧盟每名居民2022年可支配收入下降0.8%,欧元区下降0.9%,为201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二是欧盟面临各国离心力。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政府发布了一份联合协议,推动取消对基础模型的监管并鼓励公司自治,与欧盟此前传达的严格监管态度截然相反,欧盟AI监管内讧也反映出如何协调各国利益仍是欧盟一体化面临的难题。

撰稿:杨奕萌

审核:孙成昊


上一篇:美国观察月度形势报告|2023年11月美国-南亚关系

下一篇:《美国观察》85|总统特别提款权(PDA)何以成为拜登政府对台援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