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74 | 美国安全战略中的“离岸平衡手”:推动东亚均势“再平衡”

2023-09-15

本文是《美国观察》栏目推出的第74篇文章,聚焦美国东亚安全战略中的“离岸平衡手”,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看待美国推动东亚均势“再平衡”的必要性和具体政策,并分析日韩两国目前所处的安全困境和东亚安全格局的可能走向。


640 (2).png

本文作者:卢的

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


2023年6月2日,来自世界多国的外交官、学者、军企代表等齐聚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IISS Shangri-La Dialogue),就当前世界紧迫的安全问题展开讨论。


安全问题是国际关系中的的核心问题,对于大国来讲尤其紧要。安全问题的底线关系到国家的生存。肯尼思·华尔兹认为,只要国家生活在无政府秩序下,且均为谋求自身生存的行为体,那么均势就是不可避免的。[1]因为国家权力的增加只有提升自己和与其他国家结盟两种方式,在大国间提升自身权力速率相当的情况下,以结盟来维持均势成为最重要的方式。随着中国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拓展,原有的“印太”均势逐渐向中国倾斜,而这也是自奥巴马时期美国开始推动亚太(“印太”)进入“再平衡”进程的主要考量。在拜登的印太战略中,远离大陆政治的国家传统伎俩,“离岸平衡手”又一次成为美国推动东亚均势的代名词(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讨论美国印太战略中对于部分东亚国家及地区的政策)。

美国推动日韩成为地区事务积极参与者


“离岸平衡”意味着某一大国利用非其所在地区的国家来遏制该地区敌对大国的崛起。其最终目的是确保该地区不会出现地区霸权并威胁到自身的国际权力地位。其中以18、19世纪英国的欧洲政策为典型。而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崛起和对于国家统一的坚决态度,美国希望通过“离岸平衡”的方式来维持“印太”的权力均势,最核心的就是安全领域。安全因此成为压倒经济利益和其他联系的主要考虑因素。在东亚地区,美国希望通过强化日韩权力、推动日韩成为地区事务积极参与者的方式,实现针对中国的均势。


安全方面,美国聚焦加强东亚军事权力均势。一方面,美国要帮助和督促其日韩盟友加强军事建设,确保美日韩台四方的紧密安全合作。另一方面,美国要加强自身对该地区的军事投入,尤其是与台湾的安全合作和对台湾的权力投射。6月3日,美国“钟云”号驱逐舰、加拿大“蒙特利尔”号护卫舰过航台湾海峡。7月底,美国宣布将向台湾提供价值约3.45亿美元军事援助,包括军事防御装备、教育和培训等内容。


在东亚地区,美国及其盟友主要面临两个潜在的重大安全威胁,一个是半岛问题,一个是台湾问题。而任何问题的不利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权力投射和美国最忠实盟友的地区均势平衡与“忠诚度”甚至可能加速或直接导致美国最终退出“印太”。因此,对于美国、日本和韩国来说,增加其小团体的权力优势至关重要。在日本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中,中国取代朝鲜成为“迄今最大的战略挑战”。[2]


日本近期频繁进行军事改革,日本内阁通过三份安全文件,包括将国防开支提升一倍,发展军事反击能力等。美国防长奥斯汀、国务卿布林肯皆表示“绝对支持”日本修正国防安保政策,支持自卫队具备“反击能力”。目前,韩方正式恢复《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重启与日本的军事情报交流。两国外交、防务司局级“日韩安全对话”时隔5年重启,美日韩目前在强调战略上保持一致,以共同应对半岛、台海潜在冲突的风险。在8月的美日韩戴维营会议上,三国领导人宣布开启“日美韩伙伴关系新时代”,并在会议文件中承诺进一步加强三边安全合作和防务协议,包括定期的军事演习等。


经济方面,美国聚焦打造尖端科技和经贸同盟。2022年10月7日,拜登政府发布了美国向中国出口先进人工智能 (AI) 和半导体技术的全面新规定。拜登的前任,包括特朗普和奥巴马都用实际行动证明,在科技和经济事务上,鉴于中国市场的体量和与其他国家的深度联系,单边制裁无论如何加码都无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因此,拜登政府致力于打造对华的多边科技和经贸制裁同盟,希望通过与盟友的合作共同遏制中国在尖端科技上的进步速度,防止中国再从任何其他渠道获取敏感技术。


日本经济大臣西村康稔(Yasutoshi Nishimura)1月5日访问美国时表示,日本有意加入美国对中国的芯片禁令。1月下旬,美国与荷兰和日本达成协议,加入新的半导体出口管制。台湾也公开表示,将支持执行10月7日条例对美国外国直接产品(FDP)规则的应用。在经贸合作方面,美国推动解决日韩间的经贸摩擦和障碍。目前,日韩重回对方的出口“白名单”,并进一步加强两国新兴技术及供应链合作。


外交方面,美国推动韩国在安全问题上向日美靠近。一直以来,韩国不愿也没有精力在半岛外的安全事务上发言。在中国和俄罗斯相关问题上,美国觉得韩国做得不够,因此一直要求韩方在中俄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包括台湾问题和乌克兰危机。目前,尹锡悦政府的政策主线也是积极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因此愿意配合美国,在地区安全议题上向日美靠近,换取美国和日本的安全协助。


4月18日,尹锡悦访美前夕,在接受英国路透社采访时就台湾问题发言:“韩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决反对依靠力量改变现状。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问题,而是像朝鲜问题一样,是个全球性问题。”[3]美国希望通过推动韩国在台湾问题和其他安全议题上的外交立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美日韩同盟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合作,使日本和韩国成为彼此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者,最终促进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稳固地位。


安全担忧压倒经济防护网


一直以来经济联系被认为是中韩、中日以及中美之间的防护网。但显然对于安全的担忧已经压倒了这张经济防护网。没有一个联盟是一厢情愿的。美国能够在东亚推行均势政策,也意味着部分东亚国家有平衡崛起大国势力的需要。目前,仅凭日本和韩国,或者他们愿意为之寻求的其他“印太”力量,都不足以实现这一点,或者成功解决半岛问题。


因此,一方面,随着美国对华竞争态势加剧、东亚局势紧张,经济联系越来越难以起到避免冲突的作用。国家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困境情况愈发严重,日本、韩国都在寻求增加自己的权力,而美国正面对的是一个极速变化的东亚新格局。另一方面谁能为东亚国家提供安全保障,谁就将成为东亚国家最忠实的朋友。为了避免落入军事失败的境地,一些国家甚至愿意与魔鬼结盟。[4]因此,美国势必要加强对“印太”的投入,解决东亚盟友的担心,重塑东亚的安全与权力均势格局。


面临多重地区权力的威胁,日本不得已拥抱现实主义。根据日本外务省网站上的描述,日本当前的周边安全环境挑战主要有三个:一是区域安全合作框架缺乏制度化保障和实践;二是朝鲜继续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计划及其“挑衅行为”;三是“中国在不透明的情况下提高军事能力”,并在海空领域进一步活动。[5]对于日本来说,目前东亚地区日益紧张的安全局势和自身军事权力的羸弱是日本面临多重威胁的根源。日本面对三重直接安全问题,一是朝鲜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威胁。二是领土争端问题。三是台海危机对于日本的意义。


面对紧迫渐长的半岛威胁,韩国已失去选择权。与日本面临的困境类似,韩国自身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应对可能的安全危机局面。随着朝鲜核能力和弹道导弹能力的提升,韩国正面临真切的挑战。


从冷战开始,美国如何同时在东亚应对“两线冲突”就成为多国决策者的辩论议题。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将第七舰队部署到台湾海峡,确保不会将自身陷入两线危机。对于韩国而言,台海危机的另一面也成为他们需要考虑的事实,即是否要与美日组成军事同盟。组成军事同盟后,韩国可以依靠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力量应对朝鲜,但势必也会被卷入台海危机。


韩国政府现在既担心被美日盟友抛弃,也担心独身陷入困境。对于韩国来说,似乎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成为唯一选项。目前韩国重新采取“三轴系统”以应对朝鲜的传统与非传统军事威胁。包括“韩国型导弹防御系统”(KAMD)、先发制人的“杀伤链”(Kill chain)、以及针对朝鲜和关键人物的“大规模惩罚报复计划”(KMPR)。为更好地管理和应用“三轴系统”,韩国国防部宣布到2024年建立“战略司令部”,主要负责调配目前韩国所拥有的关键军事武器,提升应对朝鲜核导弹和弹道导弹的能力。


东亚安全格局下一步变化趋势


随着韩国、日本面临的安全挑战越来越严峻,美国希望扮演“现状维持者”和“离岸平衡手”的角色,维持东亚各势力间的权力均衡,而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将日本、韩国打造成美国最坚实的军事和经贸伙伴。


作为一个“好的现实主义者”,美国需要提升在对华竞争中的权力优势。在安全领域,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最终失去在“印太”的主导地位,日韩等安全盟友进入中国主导的安全治理框架下。


一方面是加大对“印太”安全部署,塑造一个可信赖的安全提供者形象。随着中国军事实力和对地区安全事务参与的提升,美国感到无法像过去一样将军事实力转化为政治权力和影响力。为应对“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不仅要加强安全投入,防止中国进一步塑造“印太”均势,更要提供基于安全投入之上强有力的安全产品,将权力更好地转化为治理和管理的政治影响力。


另一方面是推动日韩台增加军力,提高美日韩台澳等的多维协调能力。作为“离岸平衡手”,美国不仅要坚定地站在“崛起大国”的对立面,支持地区其他盟伴,更要帮助促成反对崛起大国的同盟。如美日印澳四边机制(QUAD)、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美日澳以及美日韩等三边协作。美国将进一步强化多边安全联盟的实践和彼此联系,但更主要的是强化这些盟伴和机制对抗“崛起大国”的能力。


编:闫咏琪

审:孙成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立场无关。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美国观察》75 | 拜登执政以来的美韩同盟关系:调整、挑战和影响

下一篇:《美国观察》73 | “中美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设立过程、原因及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