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举办战略青年读书会第十期。本次活动的阅读内容为《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第十一、十五、十八、十九章。来自牛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六位战略青年、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李德烨同学和来自参考消息的马骐騑参与了本次线上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战略青年学术部成员、来自牛津大学的吴迪博士担任领读人。
《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是一部战略史论文集,集结了多位战略史学家们对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实体的考察,是研究战略和战略历史的经典学术著作。本次活动阅读的第十一章《充当决定性的砝码:意大利的战略(1882-1922)》作者为布赖恩·沙利文(Brian R. Sullivan),主要介绍意大利建国后到一战后对砝码地位和大国地位的追求;第十五章《安全幻觉:法国(1919-1940)》作者为罗伯特·道蒂(Robert A. Doughty),阐述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战间的国家战略;第十八章《核时代的美国战略(1945-1991)》作者为科林·格雷(Colin S. Gray),对美国核战略历史、战略文化、战略表现进行评估;第十九章《结论:缔造战略方面的连续和变革》作者为麦格雷戈·诺克斯(MacGregor Knox),提炼出官僚机构、大众政治、意识形态、军事革新等影响战略缔造的要素,回顾缔造战略往昔之路,展望缔造战略未来之道。
吴迪在引导发言环节首先介绍了第十九章内容及作者诺克斯的个人背景,并就如何选择性地学习历史对战略青年提出建议。他建议读者重点关注决策者如何找出时代的核心问题、如何权衡各种因素、领导人面对局势变化是否调整决策或如何做出调整等。
战略青年崔元睿、巩馨泽、李星原进行了主题发言。崔元睿概述了美国冷战时期战略缔造的背景、机制和动因,以及其实施方式和成效。她认为,虽然核战略绝非冷战时期美国战略的全部,本章的要旨也并非仅是解析核因素影响美国战略思维的具体过程;但核战略的确是美国战略文化中工程师风格和技术至上思维的典型体现。格雷提供了联结历史经验的合理方式,有助于关注美国孤立主义历史以及刻意远离欧式均势政治的经验因素对美国在战后初期评估苏联威胁时的影响。此外,崔元睿还认为,书中论述的近30年前的核战略要点,以及有关美国对联盟的领导力的观点,需结合新的技术和政治环境进行重新评估和修正。
巩馨泽解读了两次世界大战间法国国家安全体制、国家安全战略及其问题。比起国联和集体安全为基础的路线,法国更偏好军事协定与同盟。但与东欧的同盟缺乏共同利益基础,陷入混乱;英国不愿对法作出安全承诺,二战爆发后英法合作的代价是法国失去战略自主。她认为,甘末林的误判仅能决定二战期间法国的失败。法国失败的根源在于本身军力的虚弱。
李星原以集中体制、薄弱实力和砝码地位为框架,对建国初、意土战争、三国同盟、从中立到参战、法西斯初露端倪等各个历史转折点的意大利国家战略进行评估。他认为,寻找砝码地位是一种需要极强操作水平的技术性工作:微量投资可以带来巨额利润,但要取得巨大的胜利,要充当决定性的砝码,就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意大利的大国地位建立在其他大国的暂时衰弱之上,对意大利而言,战争不可预料,用作政策工具蕴藏危险。战争释放出不可控制的力量,但意大利付出的代价最终远远超过了领导人的预期。
来自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李德烨分享了自己对英国战间期战略的观点。他总结称,进入三十年代,英国有三个战略选择:其一,保卫殖民地的帝国战略,要求建立基地、派遣主力舰队以保卫远东及交通线上资产;其二,聚焦北法的大陆战略,强调陆军威慑和欧陆均势;其三,利用民兵和海峡的本土防御战略,依靠海峡内海空军,不关心海外资产和欧洲大陆。李德烨认为,英国本应选择大陆战略以遏制德国,但一战的痛苦回忆、利德尔·哈特等人对英国过早干预的抵触,成为英国放弃这一选项的原因;资金和海军的捉襟见肘、意日在地中海和远东的威胁、殖民地的背离,则让帝国战略变得不切实际。本土防御方面,英国采取了建立战斗机司令部、聚拢舰队的措施。英国对每一项措施浅尝辄止,优柔寡断,丧失了集中明确的国家战略,增加了战略未知数,体现出英国困境和实力衰弱。
在讨论环节,战略青年以第十九章为中心、以先前阅读案例为基础,就阅读本书的整体感受做了交流和讨论。至此,战略青年《缔造战略》系列读书会全部结束。
战略青年读书会通过组织战略青年深入阅读和讨论战略史、战略理论相关书籍,在阅读中提升战略意识,培养思考国际问题时的战略思维。战略青年项目是面向国际问题领域的青年学生和青年专业从业者的研究交流组织,作为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指导下的专门项目运行,由青年自主组织,通过讲座、研讨会、圆桌及年度大型论坛等多样形式,培养有战略眼光、有国际视野,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青年学生和学者,推荐并资助其中的优秀人员去国际论坛学习、观摩和发言,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撰稿人:李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