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共建“一带一路”,如何再出发

2023-10-20

于洪君:中联部前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我们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为子孙后代创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1697766607988016145.jpeg

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习近平同国际贵宾集体合影。图/新华

从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被公认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公共产品之一。这件史无前例的国际公共产品的提出和推广,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各国合作意愿下降,反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世界亟须新的合作模式、新的合作原则、新的合作理念。过去,西方国家操控主导国际合作,习惯于将其价值观、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强加于相对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导致了不同发展模式、不同治理理念、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冲突与隔阂。

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坚持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中国注重保持透明和开放,注重与各国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注重与现有的地区合作机制互为补充。这种合作范式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历史变革大势,也顺应了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同诉求期待。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近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脉相承,都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体现和重要抓手,共同彰显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和平与发展、谋求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担当。

十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持续而全面地向前推进,不断朝着高质量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方向迈进,成果显著。大量数据和事实说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同周边国家乃至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联动发展,还超越了社会制度差异、意识形态分歧、经济发展鸿沟、地缘政治纷争,助推和引领了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充分调动并发挥了项目东道国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标准、不同战略的对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也不是中国同个别国家之间的合作,更不是“走出去”的企业同个别外国企业的“专项合作”。它所实践和代表的,是中国的新型国际合作观,即开放、包容、不排除与第三方合作。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前无古人、涉及全球的重大事项,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风险、压力与挑战,在所难免。我们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涉及国际政治关系、世界经济格局、地缘安全架构、文明共存态势,深刻性与复杂性超乎寻常。

因此,“一带一路”的风险与挑战也表现在政治、经济、生态、人文、安保等各个方面,其中既有西方势力恶意炒作破坏中国与东道国的合作,也有地区安全局势动荡所引发的意外冲击,还有违法犯罪、恐怖主义、流行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经验不足、手段不足、能力不足所导致的诸多问题。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10年,是推动共同发展不断加速的10年,是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10年,也是从更大范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10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随着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各方应针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阶段性反思和针对性整改,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本文2023年10月18日首发于《中国新闻周刊》)



上一篇:周波:中国是能同所有中东国家都友好相处的唯一域外大国

下一篇:顾宾|中国式多边主义:基于美式,超越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