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4日,以“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安全合作: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和平论坛”年会在清华大学举办。原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于洪君在大会的主题发言中表示,冷战已过去30余年,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大欺小、以富暴贫的帝国思维依旧横行国际,那些背负帝国政治包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积怨甚深的世界大国,迫切需要全面而客观地梳理本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下为于洪君发言全文,供读者参考。
当今世界,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复杂、最深刻的历史变革期。我们中国人将其称之为百年未有大变局。这个大变局的突出特点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热点地区安全形势、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人类文明总体进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整个世界格局和人类和平发展影响最大的大国关系,呈现出险象环生、日趋紧张、前景不明的严峻局面。大国关系重塑和世界格局重整,已经刻不容缓。
在世界多极化持续演进、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发展道路多样化与文明多样性密切交融的当今时代,观察和处理大国关系重塑问题,必须有更超前的历史站位、更坚实的战略定力、更睿智的外交技巧。就此,我有如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相互尊重。处理国与国的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相互尊重看起来是最低标准,实际上却是最高要求。相互尊重的前提是,承认人类文明进程的多样化,承认各国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承认不同价值取向的合理性。相互尊重,就是以此为基础,彼此理解和认同对方的历史文化、道路选择、发展模式、治国之道、发展需求、安全关切,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观体系和国家治理方式。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国际关系中,特别是大国关系中,真正做到言行不一、表里如一的相互尊重,并非易事。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对世界和平稳定与进步发展肩负特殊责任的世界级大国,必须时时处处做相互凝重的楷模和表率,必须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平等相待。世界各国因综合国力差异和发展水平不同等诸多原因,在国际舞台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与影响不尽一致,这是天经地义、无须讳言的。但各国无论大小,建国不分先后,身份平等,主权平等,国际法地位平等,内政不受干涉,权益不得侵犯,这也是不容置疑、不可否定的。遗憾的,人类社会虽然早就进入现代发展阶段,东西方冷战也已过去30余年,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大欺小以富暴贫的帝国思维、势力范围和集团政治行为,仍在大行其道。以人道主义干预为由颠覆合法政权,以所谓民主改造为目的向整个地区输出模式,诸如此类的新霸权屡见不鲜。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只有彼此平视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相待。任何国家都不应以“世界领袖”身份凌驾于国际社会。国际社会永远也不会接受霸权国颐指气使的领袖角色。
本次G7峰会,中国成为“不在场的主角”。 图源:WWC
第三,超越自我。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践中看,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都需要不断回顾、省察和调整。那些背负着深重的帝国政治包袱、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积怨甚深的世界大国,更需要全面而客观地梳理本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同其他大国的关系。理性评估本国外交历史与现实的成败得失,特别是对人类共同发展与安全的功过是非,坚持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和决心进行调整和创新,努力使本国对外战略和策略与时代同步,这是大国关系重塑的基本路径之一。中国建国之初旗帜鲜明地声援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改革开放后全力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近年来大力倡导并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政治理论和对外关系实践方面实现自我超越,影响重大而深远。
第四,勇于对话。对话是人类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以来处理相互关系的最基本、最常见的外交方式。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惟有坚持不懈地开展不同层次、灵活多样的坦诚对话,才能做到彼此认知,求同存异;才能做到释疑解惑,增进互信;才能相互协作,落实共识。对话既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民间层面的;既可在政治家和外交官间进行,也可在专业智库和专家学者间进行;既可讨论政治安全问题和全球事务,也可探讨经济科技和人文交流问题;既可采取双边互动方式,也可以采取多边联动方式;即可通过公开途径进行,也可通过秘密渠道进行。推动大国关系重塑,构建均衡稳定的大国关系,绝不应放弃和拒绝对话。大国间拒绝接触和对话不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积累更多的矛盾,酝酿更大的冲突。
第五,互利合作。当今时代,归根结底是以和平与发展为共同诉求的时代,是以对话与合作走向共同进步的时代。对话是合作的前提条件,合作是对话的根本保障。大国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双边的,还应是多边的;不应是局部的,而应是全面的;不应仅限于经济、科技与人文,也应包含政治与安全、地区事务与全球治理等共同关注的所有领域。各国的合作,首先是大国合作,必须摈弃意识形态分歧,超越社会制度差异,禁绝地缘政治私利,统筹当前与长远需要,兼顾双方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既要符合当前的国际关系准则与道义原则,也要经得起历史与时间的永久考验。无论中俄之间还是中美、中欧之间,还是俄欧俄美之间,都应高度珍视现有的互利合作机制和成果,都应不断探讨继续扩大和深化合作的可能,而不是人为中断甚至破坏以利益互补与安全互求为基础的务实合作。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为全球范围的合作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和范式。
第六,共同担当。当今世界既充满机遇又遍布挑战。一方面各国间的人文交流与经济合作日益紧密,发展利益与安全关切高度契合,人类越来越成为休戚相关忧患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各国间的制度差异、理念分歧、利益冲突与国力之争根深蒂固,人类面临的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彼此牵动。国际社会携手共进、并肩而行的压力越来越大。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责任愈益彰显。综合国力较为强大、动员能力相对突出的大国,理所当然地要担负更大的历史责任。时代变迁和历史大势、昭示我们:面对日益增多和愈加严峻的共同性问题,譬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带来的巨大威胁,任何民族都不能独善其身,哪一个大国也不能独当重任。大国必须同心协力,率先垂范,共同抵御保守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各种极端行为;必须相互协作,配合行动,继续完善多边体制,努力维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体系和全球治理格局,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创新链的完整。
简而言之,共同构建均衡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唯一选择。面对时代风云变幻的挑战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世界各国,特别是各个大国,必须不断增强自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必须以推动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崇高目标为已任。那种坚持冷战思维、强权政治和集团利益的帝国式的大国外交,那种以新大西洋伙伴关系对抗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试图打造亚洲版北约用以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新冷战行为,既无益于地区稳定与和平,也不利于大国关系重塑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真诚希望相关各方,特别是那些给地缘政治形势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大国关系持续紧张的国家,能够认清历史大势,明断利害关系,适时调整政策,以较为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大国关系重塑进程中来,使构建国际社会翘首以待的新型大国关系新格局,真正变为现实而不是再次沦为空谈。
(文章2021年7月7日首发于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