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月度形势报告|2023年9月美国与俄、中亚、东北亚关系

2023-10-17

马莹芝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美欧研究项目成员

勾贺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美欧研究项目成员


编者按

美国观察月度形势报告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美欧研究项目推出,持续追踪涉美动态,评析美国内政、外交、经济、军事安全等方向的重要事件。特此首发,以飨读者。


本月美俄关系、美中亚关系、美东北亚关系动向主要聚焦俄罗斯积极拓展对华经贸关系、推动朝俄关系升级,美日韩对抗性举措以及美国拉拢中亚五国。


俄罗斯进一步寻求与中朝密切合作


俄罗斯致力于加强与东北亚地区,尤其是与中国和朝鲜两国的联系,以求巩固其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局势。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举办东方经济论坛,与中国开展经贸和工业合作。本次论坛中,中俄两国举行了副总理级别会晤,就中俄企业促进经贸往来、推进包括汽车、飞机、造船和冶金等工业领域的合作、以及深化粮食领域合作进行了交流。中俄两国的经济纽带正在由能源领域进一步拓展至制造业和科技领域。


第二,金正恩访俄,朝俄战略关系进一步升级。一方面,俄罗斯积极与朝鲜开展太空军事合作。朝俄两国此次会见地点选在俄罗斯的东方航天发射场,且俄罗斯明确表示,两国将在“现存制度框架内”开展军事合作,主要集中在航天航空、导弹发射、卫星科技、火箭设备等方面,俄罗斯将会“帮助朝鲜进行太空探索和火箭制造”。据美国专家判断,俄罗斯将计划根据朝鲜的需求分阶段提供技术援助,例如洲际弹道导弹的再入技术,以及高超音速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此外,金正恩还受邀访问了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所在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同时也是东方经济论坛的举办地点。


美日韩采取对抗性行动


自8月戴维营会议后,美日韩三边关系取得有效进展,三国承诺建立长效机制,其中特别提到三国会同步分享朝鲜网络情报动向,以应对“朝鲜核威胁”。而在俄罗斯进一步深化对华和对朝关系后,美日韩第一时间做出外交、军事和舆论方面的举措,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外交上,美国主导推进美日、美韩、美日韩等双边和多边领导人会晤,重申与中俄朝三国对抗的政策立场。在朝俄领导人会晤后,美国先后与日本、韩国举行了以外交部核心人员为代表的高层领导人会议共三场,其中核心内容均提到要“密切合作以解决许多国际问题”,包括乌克兰危机、朝鲜核导开发以及中国“单方面用武力改变现状”等,矛头直指中朝俄三国。


此外,美日韩在戴维营会议确立的机制下首次举办三边外长会议,其中明确提到,美日韩三国对俄罗斯和朝鲜之间的军事合作讨论表示“严重关切”,包括朝俄可能达成的武器协议,并且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对任何违反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威胁地区安全的行为作出严厉回应。


第二,军事上,美国借机进一步深入与日韩的军事合作关系,使得地区对抗性军事行为增加。一方面,美国与日本将在冲绳地区部署新型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助理与日本外长举行会晤,重申美日将密切合作,加强美日同盟的威慑和反应能力,包括在冲绳设立第12海军陆战队濒海团(MLR)作为核心部队,实施新的作战行动。另一方面,美国与韩国深入协调,进一步遏制朝核活动。在韩美延伸威慑战略与磋商小组第四次会议中,美韩两国明确提出,将利用一切可用手段加强延伸威慑,强化美国对韩国的安全承诺,并重申,“朝鲜对韩国的任何核攻击都将得到迅速、压倒性和果断的回应”。


第三,舆论上,美国智库媒体积极宣扬所谓中朝俄达成合作后对美国及其盟友造成的威胁,渲染地区紧张氛围。最具代表性的是兰德公司,其发表报告宣称朝核威胁“可能已经达到了首尔生死存亡的地步”。


此外,为应对朝俄合作,同时也是为落实戴维营会议设立的相关合作机制,日韩两国正努力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日韩关系曾因历史问题降至冰点,而这也被视为美日韩三边合作机制实现落地的主要障碍之一。而在美日韩戴维营会议后,由韩国总统尹锡悦进行主动牵头,以本次朝俄合作为契机,日韩关系正在通过双边友好沟通、多边机制合作、国际组织交流等多种渠道,推动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例如,9月期间日韩时隔9年首次举行了副外长级战略对话,就朝鲜问题进行了磋商。这是日韩关系正常化的开启标志,不仅意味着日韩将配合美国重塑两国关系,更意味着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政策和同盟凝聚力将进一步加强。


美日韩对本次朝俄合作反应激烈,不仅是因为三边合作机制的要求,更是因为三国在朝鲜和俄罗斯问题上的利益是一致的。美国官方认定朝鲜和俄罗斯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并且需要在印太战略框架的基础上开展全球霸权主义行动;日本需要在东北亚地区与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相抗衡;韩国需要加强对朝威慑,保证自身安全不受侵犯。因此,美日韩三国得以趁着本次朝俄合作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三边联系、深入拓展伙伴关系。


下一步,美国的东北亚政策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第一,关注美国及日韩的制朝、制俄政策,以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战略环境影响。随着朝俄合作的深入,美国或将协同日韩对朝俄两国加强威慑和限制,其手段或将包括加强军事威慑、加快联合军演、扩大经贸和人员制裁等,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的地区战略安全,须保持密切关注。第二,关注日韩关系走向,以及美国为实现日韩关系正常化与日韩两国的互动,包括可能的利益互换和联盟条约。第三,关注戴维营机制的落地进程,即三国每月举行的外长会议以及定期举行的高层领导人会晤时的议题、议程和措辞变动,从而第一时间判断其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美拉拢中亚五国剑指中俄


9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会谈,首次将美国与中亚五国自2015年建立的“C5+1”对话机制提升到元首层级,并提出支持和扩大美国-中亚伙伴关系。总体来看,拜登政府之所以提升美国-中亚五国对话层级,主要出于以下三大目标。


一是对冲俄朝关系走近,制造中亚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信任危机。同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历史记忆和政治遗产,在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留下了密切的语言、宗教、民族和价值观纽带,中亚地区也被视为政治语境下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与之相反,中亚在美国外交排序中较为靠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仅为美处理阿富汗事务发挥辅助功能。但是,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和延宕,改变了美国对中亚地区战略价值的认知。在乌克兰危机的极大牵制下,俄罗斯无法将中亚地区作为政治、外交和安全资源投放的“首选地”,协调地区国家间利益和矛盾的能力逐步萎缩,成为美国强化政治联系和战略沟通,加大对该地区渗透力度的良机。对拜登政府而言,以中亚国家的安全需求上升为契机,诱导中亚国家与俄罗斯“保持安全距离”,不但可以制造双方的战略隔阂与信任危机,也可以将中亚作为对俄斗争的“中间地带”予以争取,促使中亚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出现立场摇摆。


二是剑指中俄,打造服务于大国战略竞争的借力点。在美国战略界看来,欧亚大陆是同步遏制中俄两大竞争对手的核心区域。在大陆西端,“北扩”后的北约构成与俄罗斯之间的复合对抗形态。在大陆东端,美国利用所谓“今日乌克兰,明日×××”的话术,强化盟伴体系并打造多组遏华“小圈子”。中亚国家地处整个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加强对该地区的外交资源投放和实际利益链接,可使其成为美国对华、对俄战略竞争的借力点,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点。


三是谋划地缘政治格局,避免在中亚地区一体化调整中缺位。近年来,中亚五国的战略自主意识不断深化,在推动一体化的同时,加强与域外各主要力量的全方位互动。首届俄罗斯-中亚国家领导人峰会和首届中国-中亚峰会的先后召开,极大增加了美国在地区博弈中处于落后位置的焦虑感,使其下决心将美国和中亚五国的对话机制升级至元首级别,同时也为未来欧盟、日本与中亚国家的领导人峰会探路,平衡中俄在本地区的影响力。


中亚诸国恐怕不会让美国如愿。虽然美国高调地将“C5+1”对话机制提升至元首级,并在联合声明中提出包括“通过伙伴关系增强韧性”“扩大安全合作”“打造C5+1经济能源走廊”“加强能源安全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合作议程,但恐怕难逃“雷声大、雨点小”的宿命,主要有三方面因素限制。


首先,受制于“深度投资”中亚的能力赤字。在投资发展的优先极上看,中亚地区远不及乌克兰和欧洲,以及所谓“印太”地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政府预算的“大盘子”里很难抢占份额。在实际投入方面,根本无法满足中亚国家的转型发展需求。


其次,受制于中亚国家“多元平衡”的外交限度。虽然中亚国家近年来更加突出对外关系的“多元平衡”,但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双边合作,以及在上合组织、集安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机制下的多边合作,依然是中亚国家优先方向。


最后,受制于天然地缘劣势造成的期望落差。无论是早期的《自由促进法案》《丝绸之路战略法案》、“大中亚战略”“新丝绸之路计划”,还是特朗普时期首次公布独立的《美国中亚战略》文件,最终实施效果都不好,天然的地缘劣势是关键因素之一。


此次峰会的重要性在于其形式意义,政治宣传效应远高于实际价值,难以解决美国中亚战略长期存在的能力赤字和期望落差,更无法改变本地区互动格局的基本面。


审核:孙成昊


上一篇:美国观察月度形势报告|2023年10月美欧关系

下一篇:美国观察月度形势报告|2023年9月美国-南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