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巍:中美关系“新常态”正在生成

2024-01-09

达巍: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论坛副主席、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两国关系呈现出某种进入“新常态”的迹象。这种“新常态”并非积极合作互为伙伴的“常态”,而是一种在长期博弈中争取和平共处的稳定状态,也是双边关系长期处于比较困难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再进一步讲,中美关系经过自2017年以来类似于“自由落体”的恶化过程,现在触底企稳了,双方对彼此关系的认知形成了一些共性。

640.png

2023年7月7日,美国财长耶伦访华期间,与在华美国企业代表举行座谈。耶伦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脱钩,而是寻求“多样化”。

中美关系企稳符合双方共同期待

两国现在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一个现实,即中美结构性矛盾难以调和,博弈是长期性的,回不到从前那种合作为主的状态了。虽然两国仍不能达成对彼此关系的共同定义,中方也不可能接受美国对两国关系的“战略竞争”定义,但对于这一关系已经构成积极面小于消极面、竞争面大于合作面的现实,双方各界从上到下基本都是这样的认知。尽管这种认知有其消极性,但如果双方认知比较接近,就相对好管理一些。如果一方认为关系还可恢复,另一方认为已经不可能了,这种认知落差反而才是更危险的。

中美双方逐渐确信对方并不希望彼此关系彻底破局,不管是全面脱钩还是陷入美苏式的冷战,抑或军事冲突,对双方而言都是成本大于收益的。尽管这样的认知在两国国内均存在反对意见,但正在成为相对主流的观点。一年前的巴厘岛会晤从最高层面发出稳定中美关系的明确信号,此后经过“气球事件”等挫折,两国领导人在旧金山会晤上再次发出了稳定中美关系的信号。这种企稳信号经过挫折得到重新确认,其分量比一年前还要重,反映了两国高层的真实意愿,也更有可信度。

中美双方都逐渐意识到各自力量是有限的,对方力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推动两国博弈完全按照自己的战略规划发展演变。我们不希望美国的盟友过度向美国战略靠拢,不希望它们加入美国对中国的高科技禁运,但是这些情况还是发生了。美国政府一度想引诱甚至逼迫本国企业离开中国市场,但很多美企有自己的观察和考量,高管纷纷来华考察,回去以后有的制订了新的投资计划,有的维持在华业务继续观望,美国政府的很多想法其实是落不了地的。

经过几年博弈,两国都看到了自己和对方的韧性与短板之所在,各自对开展长期博弈有了更多把握。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危机感、焦虑感一直存在,但与此同时发现自己在科创、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先优势似乎还在扩大。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一些困难,但今后若干年很有可能保持中速增长,将来经济规模超过美国仍是大概率事件。

如果以上共性是立得住的,中美两国主流认知都逐渐接受这样的判断,中美关系进入“新常态”就是可能的。这次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的重要成果还在于,双方建立或重启了关键领域高层和工作层对话、沟通机制。中美现在已建有八个联合工作组,未来也许还会有更多的联合工作组,这就为“新常态”提供了某种机制保障。旧金山会晤在经贸、两军交往、禁毒、民航、人工智能、人文、气候等领域宣布了一些具体成果,未来还会有更多具体成果出台,以维持中美关系的企稳势头。

下阶段挑战主要来自台海和美国国内

当然,中美关系的不确定因素仍有很多,2024年仍是充满挑战的。个人认为最大的风险在于:第一,中美在南海、台海短期内仍存在局势升级和发生意外的危险。第二,美国大选的过程和结果给世界以及中美关系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看,特朗普在共和党内无人能敌,卷土重来再掌白宫是有可能的。无论谁在这次选举中获胜,对阵另一方都难以接受。如果特朗普重新上台,美国甚至可能经历一场宪政危机,共和党建制派、联邦和地方州公务员队伍、联邦政府内的独立机构会不同程度地遭到清洗。特朗普及其侧近已开始做这方面的筹划。欧洲盟友也非常担心,特朗普重新上台后,将会推行更为极端的“美国优先”、孤立主义政策。如果把下一次“特朗普冲击波”比作一场爆炸,首先冲击的是美国国内政治,第二波将冲击美国的盟友关系,欧洲首当其冲,第三波则会冲击中美关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目前初步呈现的“新常态”有可能归零,一切从头再议,好不容易恢复的稳定会再度被打破。

中美两个全球大国之间的博弈将是长期性的。如果博弈双方的力量都是有限的,那就意味着不会有一方速胜,也不会有一方速败。对我方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毕竟,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国博弈,归根结底“胜在国内”。诚如习近平主席2023年11月15日晚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宴会时指出的,“和平共处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更是中美两个大国必须守住的底线。”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4年第1期


上一篇:赵明昊:“芯片联盟”与中美博弈

下一篇:2024年中美关系会否更具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