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昊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导语
围绕“新时代中国文明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主题,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组织召开系列学术研讨会,并形成一批重量级研究成果。本文系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美欧研究项目负责人孙成昊在会上的精彩分享。
目前的中美关系,我认为用“博弈”这个词来形容比较贴切。在博弈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对外话语传播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拜登政府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标志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正式进入冷战后的第三个阶段,也标志着美国以“大国竞争”为主题的国家安全战略的定型。
前两个阶段分别是克林顿政府开始的“接触与拓展”战略,小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转向的“反恐”战略。美国国安战略报告的内容不再赘述,大部分内容仍然延续了2022年5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的思路。我觉得其最大的特点是展现出美国要认认真真和中国进行“长期”竞争的态度,而不是像特朗普时期的“假竞争”。比起特朗普时期的中美关系,拜登政府的对华战略设计更加精巧。
具体到国际传播领域,我认为,中美博弈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新媒体对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获取资讯和相互交流的最主要平台之一,而新媒体也越来越成为国家或者一些政治人物对外宣传甚至政策公布的重要窗口。比如,特朗普执政期间,他打破以往总统的常规,经常利用推特搞深夜突袭,宣布一些政策主张,也被外界称之为“推特治国”。乌克兰危机期间,白宫曾邀请30名TikTok网红参与制造舆论,“正确介绍”俄乌局势和美国、北约的对俄政策,反映出当前新媒体平台在美国对外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新媒体即便暂时没有成为与国家、国际组织并驾齐驱的国际关系行为体,但其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然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和平台。
新媒体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的作用更加复杂。随着新媒体愈发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组成力量,而中美关系又是决定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格局走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新媒体元素也显著增加。中美两国既在交往过程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也尝试利用新媒体推进外交工作,维护国家利益。例如,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新媒体平台和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美国新媒体平台正在成为两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当前美国以“战略竞争对手”定位中国,对中国的内外政策不托底、不放心,这一点在新媒体领域反映为美国为避免国际舆论高地被中国占据,公然抢占媒体国际话语权、挤压中国各类媒体的空间。
美国对华宣传攻势很早便已开始。二战时期,美国曾通过“美国之音”大力宣传珍珠港事件后美中联盟的重要性,增强中国民众抗击日本的信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美国政府更重视新媒体在对华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并先后在2003年、2005年设置网络外交办公室和网络战联合功能构成司令部。奥巴马在其任期内的对外政策强调“巧实力”,并为此设立联邦政府首席信息官(CIO),旨在维护政府网站的效能,对外传递美国官方声音。
此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均通过Twitter和Facebook账号宣布对华政策及个人的立场观点,新媒体已然成为美国开展对华外交、宣传美国价值观、进行“民主”输出的重要平台。美方还在一些涉及中国内政、疫情等问题上对中国进行抹黑,制造事端。中期选举期间,一些美国议员也在Twitter上就涉台问题干涉我国内政。在我们的努力下,这些谣言得到有力澄清。
但一些谣言一度在国际舆论场持续一段时间,使得部分不了解中国的网民、国家对中国误解加深,这对于我国外交和对外传播的工作产生了较大干扰。
中国利用新媒体开展对美公共外交的时间较晚,但也取得了成效。比如,一些中国驻外大使、外交部发言人、知名媒体人在推特等国际新媒体平台上开通个人账号,积极主动发声,介绍中国政策和中国文化。此前,央视新闻频道还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通过视频博客的形式介绍中国领导人外交之旅,语言轻松活泼,引发了国内外高度关注,这一做法也一直延续到中美领导人视频会晤等外交活动中。
结合当前中美博弈的背景,我对我国新媒体传播工作进行了如下思考。实事求是地讲,现在中国运用新媒体对外传播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考虑到美国对华战略已经锁死在竞争轨道上,而当前美国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依然较强,中国话语要走出去、走得远,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就必须克服以下挑战。
一是如何在国际舆论场上争取更主动的地位。国际公众和政客对于中国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于美欧等西方媒体而非中国媒体,已经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加之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发酵速度极快,美国等西方国家往往抓住一些议题大肆攻击、抹黑造谣,不仅影响我们的形象塑造,还会对冲我们对外传播的效果。
二是如何破解美西方对中国软文化的“硬包装”问题。目前,美国的惯用手段是将中国对外传播进行污名化,如称之为“锐实力”(sharp power),污蔑中国在进行意识形态输出,误导一些不了解中国的外国受众,这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难以忽视的“拦路虎”。
三是如何提升相关内容在国际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吸引力。比如,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推广的短视频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内容创新不足,有些新媒体内容制作尚未接轨国际思维,未能充分调动海外受众积极性,也难以唤起受众与作品之间的共鸣。
西方对华根深蒂固的误解与偏见只会让这些挑战更加棘手。尤其是由于发展道路的不同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将中国视为全方位的“头号竞争对手”,而新媒体加速了各类新闻的传播,不断放大美国的对华偏见。
我们在和美国智库学者交流时经常强调,民众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应当是两国关系的“特区”,不应当受到政治和外交关系冷热的干扰。发掘中华文化精髓,客观、真实、准确地向外传递国家文化,对于加强中美对话合作、深入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念、推动中美关系行稳致远,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而新媒体理应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文章2023年8月4日首发于“国传新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