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9月6日,“中参馆”(ChinaFile)对话(Conversation)栏目围绕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和在北京举行的胜利日大阅兵邀请5位专家分别撰写英文评论,包括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南亚事务项目主任法尔瓦·阿梅尔(Farwa Aamer)、《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杂志全球事务高级编辑凯蒂·斯塔拉德(Katie Stallard)、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坦维·马丹(Tanvi Madan)和乔治亚州立大学全球传播学副教授兼威廉·C·佩特战略传播讲席教授玛丽亚·列普尼科娃(Maria Repnikova)。 孙成昊撰写的英文评论(节选)截图 孙成昊撰写的英文评论摘译如下: 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和胜利日大阅兵在同一周内举行,这一时间上的重叠产生更大的国际共鸣。因此,中国在此期间的外交活动引发全球高度关注,这两场活动在可见度和影响力上相得益彰。 上合组织峰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上合组织一直倡导“上海精神”,即相互尊重、包容和合作的框架。在大国竞争日益加剧背景下,天津峰会强调了中国对稳定和多边合作的重视。来自中亚、南亚和中东等地区领导人的到访,不仅凸显上合组织的持续吸引力,也反映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长的作用。此外,中国此次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借助区域合作平台(如上合组织)加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联系,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中国在北京举行的胜利日大阅兵传递了互补的信息。这次大会让中国再次强调其是致力于和平的国家身份。在中国看来,法西斯主义的战败不仅是中国的胜利,更是所有追求和平人民的共同胜利。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其意图并非威胁他人,而是表明中国不会被吓倒。因此,在大国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国防力量与中国对和平与稳定的更广泛承诺是一致的。 总体而言,上合组织峰会和抗战胜利日阅兵传递了双重信息:中国既是一个重视包容性合作的和平国家,也是一个在军事现代化上充满信心的大国。这些“场面”固然重要,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中国正努力在动荡的全球环境中将自身定位为一个负责任的行动者,不是通过僵化的同盟方式,而是通过务实的伙伴关系、力量与克制的展示以及对和平与合作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