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东盟如何面对大国博弈的鲜活讨论

2024-10-21

王从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董汀: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9月13日,在第十一届北京香山论坛期间,举行了题为“东盟与亚太地区安全架构”的平行分组会议,与会的东盟多国嘉宾与中国专家共同探讨了东盟在大国关系紧张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的问题。这是本届论坛特设的九场平行分组会议之一,笔者有幸旁听,将嘉宾们的精彩观点记录并整理出来,希望能为下阶段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提供一些鲜活的思维角度。

这场讨论是由傅莹主持的,她在会议开场时回顾了20多年前东盟设立东盟地区论坛(ARF)、主动以共同关心的安全议程聚合大国的历史,指出,在冷战结束后的特殊时期,各国在彼此信任度很低的情况下,仍然达成了通过对话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共识,有关成果难能可贵,荫及当下,值得珍惜。过去30年,东盟和亚太的和平稳定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东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此期间增长了7.6倍,表明“长和平”(long peace)是推动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傅莹特别提到自己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经历的联合国在柬埔寨维和行动,说她当时亲眼目睹了战争给该国造成的严重破坏。现在,经过持续多年的和平重建,柬埔寨的社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勃勃生机与繁荣景象。然而,当前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引发的军事安全集团化风险令人担忧,给地区和平带来挑战。面对这种局势,中国将以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中心作用”(centrality),致力于促进本地区的团结与可持续安全。

640.png

2024年9月13日,在第十一届北京香山论坛期间,举行了题为“东盟与亚太地区安全架构”的平行分组会议。

东盟如何在大国博弈漩涡中自处

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兼联合创始人优素福·瓦南迪(Jusuf Wanandi)说,大国竞争重返国际议程中心导致地缘关系紧张,给东盟带来严峻挑战,考验着东盟的团结度和行动力。在如何应对有关结构性压力方面,东盟成员国之间存在分歧,菲律宾加强了对美关系,柬埔寨和老挝则与中国走得更近,这使得东盟的中立性和凝聚力受到削弱,影响到东盟在区域事务中的“中心地位”。要努力保持合作动能。东盟与中日韩的10+3合作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宏观经济稳定和粮食安全问题上,拥有巨大潜力,然而政治意愿不足限制了该机制的进一步发展。东亚峰会(EAS)则缺乏实质性合作,亟需加强机构建设,可考虑设立秘书处,以促进日常协调和政策实施。同时,东亚峰会有必要扩大议题范围,不仅涵盖经济、政治问题,也涉足安全领域,并通过与智库结伴,推动政策讨论,增强应对大国关系紧张所带来的挑战的能力。

马来西亚国防与安全研究所当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艾哈迈德·赛义德(Ahmad Tajuddin bin Mohd Said)说,冷战后,东盟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日趋重要,致力于通过对话合作解决问题。然而,近年来,东盟承受着来自大国竞争、单边主义的压力,还要继续应对传统安全以及恐怖主义抬头、人工智能技术隐患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人工智能是重大技术变革,东盟国家需要确保其被负责任地使用,防止信息滥用。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治理和监管层面的重大议题。地区国家也需要重视通过加强国际间交流来弥合代际鸿沟,培养未来领导力,推动亚太地区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蔡承国(Choi Shing Kwok)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社交媒体普及以及中国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后的国际秩序,亚太地区逐渐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主要场域。中国的GDP全球占比从1990年的1.8%扩大到2023年的16.9%,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尤其对亚太地区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将“印太”视为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区域,中国则视亚太为维护自身安全稳定的关键方向。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但也无法忽视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安全角色和投资地位,在中美博弈中更倾向于保持中立,希望自己的利益诉求能被中美两国更多关注,也希望两大国能通过沟通与合作控制、减少彼此关系中的疑虑和紧张因素,继续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共建亚太地区海上安全架构

菲律宾新时代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小卡洛斯·塔本达(Carlos C. Tabunda, Jr.)认为,地区国家在处理南海问题时,往往从传统意义上的“领土视角”(territorial perspective)出发,这很容易加剧争议和矛盾甚至导致冲突。若能从“关系视角”(relational perspective)考虑,则可以提供一种合作路径。“关系视角”强调海洋的社会、经济、科学、生态和历史意义,主张各国共同保护和管理。南海应被视为“共同利益的区域”,各国应避免过度卷入地缘政治竞争,而将重点放在开展功能性合作上,比如共同进行渔业开发和海洋生态保护。东盟在推动对话与合作方面应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通过沟通缓和紧张,并就共享南海资源的规则达成共识。

中国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CISS学术委员吴士存表示,当前亚太地区的安全架构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东盟为中心的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ARF)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ADMM-Plus),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对话与合作维持地区稳定;二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近年逐渐向“小多边主义”转变,包括“五眼联盟”、四方安全对话(QUAD)以及美英澳三边安全联盟(AUKUS)等机制。这两种架构的并存反映了亚太地区在安全事务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过去十年,美国相继实施“亚太再平衡”和“印太战略”,加剧地区安全困境,其主导的安全机制以遏制中国为目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针对性,这不仅损害了中国与区域国家间的战略互信,也迫使一些国家在中美之间做选择,削弱了区域合作动力。由于亚太安全架构的碎片化和对抗性特征不断增强,短期内难以形成覆盖整个地区的统一机制。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是阻碍在本地区建立统一安全框架的重要因素,而中美战略博弈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中国与东盟合作具有潜力,通过双轨途径推动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有助于管理危机,有望导向构建一个小规模的南海安全机制,不仅是解决南海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也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合作性的亚太安全架构提供方向。

本文刊载于《世界知识》2024年第20期


上一篇:鲁传颖:以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

下一篇:李晨:落实全球安全倡议需要与思想观念创新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