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博:全球安全倡议的智慧可在乌克兰危机应对中有更多体现

2024-10-14

宋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全球安全倡议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一个多月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过程中酝酿提出的,并且也因这场危机加强了实践。两年来,秉持全球安全倡议“六个坚持”核心理念,中方针对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先后提出“四个应该”“四个共同”“三点思考”等理念,在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公布了“十二点立场”,今年5月又与巴西共同提出“六点共识”,从而真正形成了推动政治解决危机的倡议机制。现在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不同方式做出积极回应,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加入或表示将认真研究加入“六点共识”,欧盟也在与中方的对话中明确表达了积极态度。

640 (1).png

2023年6月2日,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右)在北京举行吹风会,向各国驻华使节介绍就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访问乌克兰、波兰、法国、德国、欧盟总部和俄罗斯的情况。

中国不会在未来和谈中缺位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全球安全倡议是高屋建瓴的,正是对原则性的坚持赋予其相关实践以生命力,使得中方围绕某一具体热点问题的政治主张越来越丰富和立体,得到比较普遍的国际认可和支持。

全球安全倡议“六个坚持”中的第二条包含了“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的内容,我们在应对乌克兰危机的过程中也反复强调这一点。美西方一直试图将乌克兰问题与台湾问题进行捆绑,炒作“保卫台湾就是保卫东方乌克兰”等论调。我们坚持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明确地把乌克兰问题同台湾问题区隔开来。

需要承认,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直接当事方,在双方军事行动仍然高度胶着的状态下,开展劝和促谈工作所能运用和调动的外交手段与资源是有限的,一时还难拿出一个具有充分吸引力的平台或机制,把各方聚拢到一起开展实质性的对话和谈判。事实上,无论是在美俄之间,还是欧洲内部、欧俄之间,甚至俄乌之间,沟通的管道一直存在,并且历经不同年代,运作相当成熟。美国和欧洲一些政客利用这一特点,大肆抹黑我们在乌克兰危机中的作用,污蔑中方“表面中立,实际挺俄”,“唱高调不作为”。

乌克兰危机还在动态变化的过程当中,俄乌双方均已疲惫,但又无法停下军事行动,未必是以打赢对方为目标,至少是为将来和谈积累筹码。今夏以来有段时间和谈齿轮看似开始转动,但随着乌方对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发动突袭,危机进入新一轮上升期。总体来看,危机还将持续下去,进入2025年甚至2026年后才有可能出现转机,但对话谈判政治解决终归是谁也无法违逆的大方向,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全球安全倡议虽然不等于是解决冲突的工具,但迟早会面临发挥重大作用的机会和空间,中方在未来的和谈架构中不会缺位。

现阶段可尝试在危机管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很赞同全球安全倡议既是宏观、原则层面的框架和愿景,也需要在微观、具体层面有所作为和成就。乌克兰危机严重升级和外溢并不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战略和安全、发展利益,加强管控显得十分必要。在此方面,美俄、俄欧之间的双边渠道似乎并未停止工作,中方也是有所尝试和贡献的,比如,去年和今年我们参与了乌克兰粮食外运安全问题的国际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直接受益方之一,这符合全球安全倡议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以及对“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的强调。

接下来,可以考虑在核安全问题上发挥大国引领作用。2022年1月,在中方倡导和协调下,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发布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强调“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这个联合声明在当时引起了非常积极的反响,在随后不久发生的乌克兰危机中也产生了持续的正面影响,其运作留下宝贵经验。一段时间来,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延宕以及再扩大、再升级,核设施核材料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关的核应急核防护问题应当引起更多重视。受到危机波及的核设施其实是很多的,并非只有经常见诸媒体的扎波罗热、库尔斯克核电站。乌克兰曾是苏联的核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中心,此次危机爆发两年多来,直接、间接遭受过安全威胁的核电站已有七座,一些科研用的小型反应堆、上千项放射源、相当多的核材料和核废料存储设施都暴露在火线附近,存在很大的核安全风险。

自人类掌握核能力以来,国际社会主要关心的还是核武器安全问题,相关国际多边协调机制相当成熟,但在核设施核废料安全问题上,陷入冲突的地区主要依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其治理和协调能力近年严重衰退,而且之前因为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安全问题,俄罗斯与IAEA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在这个领域,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去推动甚至主持一些对话和讨论,中方也可利用自己的相关物资和技术优势(比如无人机探察、超级计算机模拟)等去支持相关研究和探讨。

乌克兰危机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安全热点,对世界秩序和国际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全球安全倡议所反映的精神、原则和智慧已经在中方过去一段时间的应对中得到闪现,今后应当也必然在政治解决这场危机的进程中得到更多反映。

本文刊载于《世界知识》2024年第19期


下一篇:区域国别学与国家战略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