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青年】读书会第十五期|冷战战略格局的形成

2021-12-15

2021年12月4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举办第十五期战略青年读书会。本次读书会以冷战的起源为主题,阅读内容为《遏制战略》第 1-4 章、《人心之争》第 1-2 章、《失败的帝国》第 1-3 章。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外交学院、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13位战略青年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本次读书会。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吴迪和《参考消息》编辑马骐騑担任领读人,战略青年成员崔元睿主持。

微信图片_20211221115721.jpg

领读人吴迪、马骐騑分别围绕冷战起源背景进行介绍,并重点阐述了《遏制战略》、《人心之争》和《失败的帝国》三本书的选材和相关论述。

战略青年高鹏、王秀珊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高鹏认为,意识形态之争不是美苏冷战爆发以及冷战早期两国大战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现实的国家利益考量,以及由双方难以避免的认知误判导致的对抗态势升级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

王秀珊认为,尽管起初美苏双方无意对抗,但由于双方在反法西斯作战及战后规划上,存在以地缘政治、经济和国内政治等方面的偏好和观念的差距,在历史记忆和意识形态导致的特殊视角下,双方误会和猜忌反复叠加,最终走向了冷战。就发起冷战的责任而言,美国的行动更具进攻性和针对性,而苏联表现出来的扩张性更强。

在自由讨论环节,战略青年李星原、葛泽坤结合两位青年的主题发言,分别就自己阅读体会进行了分享。李星原认为,意识形态在美苏冷战中并不发挥最关键作用,但其特殊性是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的空前重要使得美苏在斗争中拥有了战争之外的选择和更大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两位发言人关于美苏相互判断的论述,李星原认为,结合新古典现实主义逻辑,两国领导人必然存在无法准确判断的情况,而意识形态是导致判断准确性下降的因素之一,且除此之外,在美苏相互争夺的物质利益和第三方国家之中,依然可见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子。

葛泽坤针对美苏冷战的起源和美苏的意识形态之争,试图探讨战略互信的缺失同意识形态对立之间的关系问题。美苏之间战略互信的缺失,是不是以意识形态的对立为前提。如果是“信息不对称”或是“过往政策交互不通所引发的信誉缺失”造成了双方战略互信的不足,进而引起冷战,那么一定程度上美苏冷战本是可以避免的。但如果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直接推动了战略互信的隔绝与集团政治的对抗,进而作用于冷战的形成,那么美苏冷战可能从根本上无法避免。

微信图片_20211221115726.jpg

最后,领读人吴迪、马骐騑分别对以上战略青年的发言逐一进行了点评,并针对冷战起源、美苏意识形态之争以及冷战历史责任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战略青年读书会通过组织战略青年深入阅读和讨论战略史、战略理论相关书籍,在阅读中提升战略意识,培养思考国际问题时的战略思维。战略青年项目是面向国际问题领域的青年学生和青年专业从业者的研究交流组织,作为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指导下的专门项目运行,由青年自主组织,通过讲座、研讨会、圆桌及年度大型论坛等多样形式,培养有战略眼光、有国际视野,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青年学生和学者,推荐并资助其中的优秀人员去国际论坛学习、观摩和发言,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撰稿人:郑乐锋


上一篇:【战略青年】读书会第17期 |《联盟研究:理论与案例》

下一篇:【战略青年】读书会第十四期|《白宫掌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