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青年视角:全球化现状与未来方向

2025-04-02

3月21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员赵修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牛启羊、清华大学历史系本科生樊景月、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尹子涵和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白煦含这五位青年代表结合个人经历,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全球化的看法,发出青年之声,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主持会议。

8b86a43f8b4301aefde5fdc3c40fbbcb.jpg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表示,选择将“青年视角:全球化与下一代的声音”作为第一场会议,是希望新生代能够站在中心舞台上展示自己,分享他们对全球化的观察与思考。

如何看待全球化的过程?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赵修业曾就职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他结合自己在美国超十年的经历,指出2008至2018年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期,当时中美之间在经贸、旅游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自2018年起,中美关系逐渐下行,中国对美国的投资和留学生数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这对他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产生了巨大冲击。赵修业认为,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受益者,也有被忽视的群体,特别是非大城市居民,政策制定应考虑这些被忽视的群体,让这些人也感受到全球化的包容性和公正性。

牛启羊结合自己担任国际组织人道主义对话中心中国项目主任的经验,指出目前全球化正遭遇巨大挑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缺乏大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使得他在国内安全领域的工作变得更加繁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他乐观地指出,这种紧张局势也为年轻一代创造了更多参与全球事务、进行冲突调解的机会。

樊景月从教育公平切入,指出有关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很多年轻学生对全球议题了解甚少,即使是经济富足地区的孩子也是如此,更不必说在不发达地区的孩子们。只有让更多年轻一代关注全球化相关议题,才能迸发出更多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可能性。

尹子涵认为这一代是逆全球化最大的受害者。作为物理系的学生,他认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学生对全球化及其影响知之甚少,这限制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机会。尹子涵强调国际交流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以防止被边缘化。

白煦含则从文化全球化角度,揭示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并提及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社交平台在促进跨文化理解中的作用。

90bf636c3972a58eeabe3e3d46eb27ed.jpg

如何探索全球化新的实践方向?构建新的秩序?

赵修业认为,构建全球化要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要注重与本地化的结合。应确保当地人民就业和社区发展,从基本规则入手解决当前问题,促进各方人员的交流,彼此了解,才能真正以人为核心来构建全球化。

樊景月指出年轻一代并非要重塑旧有的全球秩序,而是要建造一个崭新的秩序。她提到在她的全球化经历中,越来越少有同龄人互相询问国籍,也不甚在意,而是更务实地关注如何用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来提供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年轻一代需要跳出一些刻板的理论框架,通过真诚和善意建立务实有效的合作,以减少冲突和误解,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

牛启羊希望从互联网、国际安全和地缘政治领域建立一个新秩序。他鼓励年轻人不要为自己设限,勇担责任,为构建更加公正、和平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强调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化和本地化之间应架起桥梁,促进更好的世界秩序。

尹子涵从技术角度切入,认为要增加技术透明度,制定规范防止技术滥用。

白煦含认为,大学教育政策应提供更多选择,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以增强全球信心。

本文2025年3月24日首发于“中评社”,作者陈思远,原文链接:

https://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93&kindid=6950&docid=107055885


上一篇:【战略清析论坛】第18期|现代化与能源丰裕型国家的兴衰

下一篇:CISS与英国外交部座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