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与美中教育基金会(USCET)联合举办“Z世代青年对话:寻找我们的共同点”系列活动的最后一次全体大会。本次会议得到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全力支持,由美中教育基金会主席饶玫(Madelyn Ross)主持。CISS主任达巍、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廖莹、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事务学院实践教授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CISS副主任肖茜、CISS助理研究员董汀和孙成昊等指导老师和中美多名优秀青年代表参会。该系列活动旨在为两国青年提供交流平台,鼓励双方青年在教育、能源、环境、经济等议题上交换意见,促进相互理解。
达老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项目成果超出预期,有许多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内容。三个月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这个过程的真正意义,在于使来自两国的学生不再只是相互独立的群体,而是融为一个团体。
教育、能源、环境和经济四个小组分别进行20分钟的汇报。
第一个汇报的是教育小组,该小组由CISS副主任肖茜和埃德蒙·A·沃尔什外事学院助理教学教授埃米莉·马特森(Emily Matson)共同指导。本组汇报从一部自制视频开始,回顾了中美两国建交以来的教育交流历程,强调教育交流在建立和加深两国人民联系和相互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之后,教育小组展示了他们对清华大学七名美国交换生的采访活动。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学院,拥有不同背景,代表了多样化的视角和经历。小组通过深入采访这些学生,探讨了他们选择来中国留学的原因、选择清华大学的动机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经历。这些视频采访后续将被编辑成一个系列,旨在通过视频平台以简短形式推广,更有效传达内容,同时增强未来美国学生对在中国学习的认识和兴趣。此外,教育小组还制作了一本为来华留学美国学生准备的《中国留学指南手册》。这些努力展示了教育小组如何通过创新和实际行动,促进中美教育交流和文化理解。这不仅帮助未来美国留学生更好融入中国,也加深双方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第二个汇报的是能源小组,由CISS助理研究员董汀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及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助理教授迈克尔·戴维森(Michael Davidson)指导。该小组展示了一份关于锂离子电池回收合作的政策报告。报告首先强调锂离子电池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中的应用。在分析当前锂离子电池回收的技术和政策环境后,报告详细讨论了中美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潜力与阻碍。针对这些挑战与机遇,能源小组建议首先通过官方和非官方渠道启动两国之间的对话,以便在电池回收技术和政策制定上达成共识。此外,报告建议成立一个长期的合作委员会,专注于共同的研究项目和技术开发,以推动行业内的标准化和资源共享。报告还强调了联合投资在技术创新和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性,建议两国共同设立研发基金,以促进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的进步。此外,建立全球标准和数据共享机制也是报告中提出的关键点,这不仅能够加快技术的发展,还能增强两国在全球电池回收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个汇报的是环境小组,由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全球气候治理研究主任胡彬和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中国环境论坛主任詹妮弗·特纳 (Jennifer Turner) 指导。该小组关注到两国校园的食物浪费问题,并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与探讨。环境小组首先介绍了他们在乔治华盛顿大学(GWU)及清华大学进行的实地调查。小组成员与GWU的可持续办公室和查特维尔斯公司(Chartwells)进行了交流,同时还与全球性非营利环境组织RARE以及清华大学学生零碳未来协会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这些访谈,小组得以深入了解校园食物浪费的现状及其背后的复杂原因。小组发现,学生和教职工的就餐习惯以及校园内餐饮服务的供需管理是导致食物浪费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他们提出了设计合理的就餐时间表来避免高峰期的供过于求,通过分散就餐高峰,平衡供需关系,从而减少食物浪费。更具创新性的提议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减少供应链中的食品损耗。此方案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通过智能设备监控食品的存储和运输过程,实时调整供应量和保存条件,确保食品的最大程度利用。通过这次对话,环境小组成员展示了他们在解决校园食物浪费问题上的承诺和创造力。
经济小组是最后一个汇报小组,小组由CISS助理研究员孙成昊和乔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与国际事务副教授史蒂夫·苏拉诺维奇(Steve Suranovic)共同指导的。该小组发布了一份题为《增强合作:中美在越南电动汽车产业合作的机遇》的研究报告。本报告深入研究了在越南电动汽车产业开展中美合作的潜在机遇,8位小组成员历时数月共同完成长达60多页的深度分析报告。报告认为,虽然越南的电动汽车产业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在政府多项支持政策推动下,已具备实现显著增长的潜力。通过详尽的企业案例分析和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印太经济框架”协定的比较,报告深入剖析了行业内的竞争与合作格局。研究强调,在第三国市场如越南开展合作不仅能深化中美双边关系,还有助于增强两国的经济联动,降低经济脱钩的风险。该研究报告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结语,强调了中美青年通过此类深入研究和合作,不仅加强了彼此的友谊,也为两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合作提供了宝贵参考。此外,这种合作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积极力量,显示了青年力量在推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四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教育小组的中方导师、CISS副主任肖茜老师以及罗伯特·萨特教授分别发表了总结致辞。肖茜老师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感受,表示“这次三个月的合作项目不仅让参与的中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也促使她重新思考如何通过教育促进两国青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她特别提到,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她意识到支持美国学生更好适应中国生活的重要性,这种交流极大丰富了她的教学和研究视野。她对未来持续合作充满期待,希望同学们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继续在两国关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萨特教授表达了对项目和学生们的高度赞扬。他强调,年轻一代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应该珍视并继续追求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机会。他的发言不仅激励了学生们追求其学术和职业目标,也强调了开放心态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为期3个月的中美Z世代青年对话正式落下帷幕,本次对话项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中美两国青年通过实际行动建设友好关系的起点,期待未来两国青年更多的精彩对话。
撰稿:黄瑛
审核:孙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