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沱生: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近年来,乌克兰危机与台海紧张形势分别成为欧、亚的两大安全热点。今年2月底,随着美欧与俄罗斯对乌克兰危机管理的失败,俄乌爆发战争,给两国、欧洲以及世界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时至今日,已持续两个多月的战争仍无终止迹象。俄乌冲突可能给台海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台海也会发生军事冲突吗?对于这个十分热门的话题,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对台湾的影响。
俄乌战争爆发后,“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这种说法迅速在台引起热议。蔡英文当局匆忙出来大讲台湾与乌克兰不同,强调台湾有海峡天险及地缘战略地位,暗示美国一定会协防台湾。
在此形势下,台某智库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70%以上回答者担心台湾当局“抗中保台”的政策将使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张,认为蔡英文当局应努力改善与稳定两岸关系,避免发生类似乌克兰的危机与战争。这项民调还显示,台湾民众对于美国在两岸发生军事冲突时出兵协防台湾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台湾当局“联美抗中”的政策仍未收敛。蔡英文当局还在加紧寻求美国的庇护,要求购买更多美国军事装备,开展更多美台官方交往。3月初台当局邀请、接待公开支持“台独”的前国务卿蓬佩奥访台即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此外,据岛内媒体声称,台军正在积极策划进行所谓吸取俄乌战争经验的联合军演,以及研究如何通过发展某些“反击反攻”军事手段达到对大陆“有效阻吓”的目标。台当局仍然走在一条十分危险的道路上。
第二,对美国的影响。
俄乌战争爆发后,拜登政府担心其协防台湾的信誉受损,于是派出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带领前高官一行5人于3月初访台。尽管马伦一行的调门与蓬佩奥有所不同,但展示对台“坚定支持”则别无二致。此后美国一国会代表团亦访问台湾。4月初拜登政府还批准其上台以来第三轮价值9500万美元的对台军售合同。然而,不管美国怎样对台安抚打气,其协防台湾的信誉受损将难以完全避免。
如果俄乌战争长期持续,美俄对抗不断上升,则将削弱美在亚太对华打压的信心与能力。届时,避免两面为敌、两线作战可能成为美国的重要战略考虑。在此形势下,如果美国明确表示反对“台独”的立场,并对“台独”势力的挑衅活动加以约束,将有利于台海形势的缓和与稳定。
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不管俄乌战争如何发展,只要美俄未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美国就会继续将战略重心放在亚太,继续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并继续打台湾牌以对华施压。这不仅将使台海紧张形势难以缓和,而且可能使之进一步恶化。
2020年8月18日,一架MH-60R直升机从“马斯汀”号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的飞行甲板上起飞。该军舰正在台湾海峡执行例行任务,部署在美国第七舰队的作战区域,以支持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三,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俄乌战争再次充分显露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面对战争的严重危害,中国政府将更加坚定其争取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决心,中国广大民众也将对争取和平统一的政策予以更大的支持。事实上,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政府就始终认为和平统一最符合两岸人民及地区与世界各国的利益,并坚定地认为时间在中国大陆一边。
另一方面,俄乌战争清楚地表明了冷战思维的巨大危害性,表明了如果把一个大国逼到墙角是多么危险。中国政府将更加坚决有力地要求美国放弃冷战思维,尽快改变通过打台湾牌对华施压的极端错误、危险的做法,并对美日某些势力企图在台海挑起军事冲突的图谋保持高度戒备。为此,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台独”势力和国际分裂势力的军事威慑,坚守在台湾问题上不可逾越的底线。
此外,俄乌战争已经使冷战在欧洲复活。中国清醒地看到,除朝鲜半岛外,台海亦是可能使冷战在亚太复活的导火索。要避免这一重大风险,中美恢复加强政治安全对话、加强危机管理已经迫在眉睫。最近中美两国国防部长进行了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的首次线上对话,这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好消息。希望此举能打开中美两军高层及工作层对话交流的大门,共同把军事安全危机管理落到实处。
总之,俄乌战争对台海形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动态化发展的。其最终将给台海形势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在还难得出结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只有正确总结俄乌战争的经验教训才有助于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美国既然说要维护乌克兰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那就决不要在台海干涉中国的主权,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
此外,美国还应认识到,冷战结束后,首先是美国,其次是俄罗斯,都曾多次对外发生军事冲突甚至战争,而中国却从未发生任何对外军事冲突。这显示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文化与美俄的不同。因此,在当前与未来,如果要维护台海和平稳定,须改变做法的是美国而非中国。希望美国早日回到“一中”原则的基础上,切实维护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确认的现状,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唯此,中美才可能在台海重新形成良性互动,台海也才能避免冲突与战争。这符合中美双方的共同与长远利益。
本文2022年5月16日首发于“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