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战略青年(CISS Youth)举办第1期战略青年热点圆桌,主题为青年视角下的中美公众舆论。活动特别邀请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21世纪中国中心”荣誉主任谢淑丽(Susan Shirk),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CISS主任达巍担任主讲嘉宾。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的50余位同学线下参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硕士生Mikhail Koldaev、清华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双硕士项目学生黄宸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苏溢、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硕士生Blake Kravitz与卢伊琳参与圆桌讨论。活动由第六届战略青年副秘书长叶子琛主持。

圆桌会围绕中美民调数据的信度与偏差、公众舆论对双边关系的影响机制、青年在跨文化理解中的独特作用等议题,聚焦中美舆论的现状与未来,特别是两国公众对彼此的看法及其对外交政策的潜在影响展开深入讨论。
在开场发言中,谢淑丽教授基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等机构的近期民调数据,分享了她对中美舆论态势的观察与分析。她指出,当前两国民众对彼此的看法呈现出复杂而动态的变化趋势,并从专业角度解读了影响民意走向的多重因素,强调深入理解民意基础对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达巍教授在发言中结合近期多项民调报告的研究发现,分析了当前中美相互认知的特点与趋势。他指出,民调数据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也为理解两国舆论动态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对报告数据的深入分析,达巍进一步强调,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青年应当培养全球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勇于在国际舞台上自信表达,用扎实的研究和理性的声音促进中美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青年发言环节, Mikhail Koldaev提出“不安全的世界,安全的中国”的公众心态;卢伊琳分析了中国民众对美国政府和民众态度的显著差异;黄宸暄指出民调在时效性、样本代表性及问题设计上的局限;Blake Kravitz从美国视角探讨信息差距对公众认知的影响;苏溢则聚焦中国青年在经济压力与爱国情感之间的复杂心态。
在问答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与嘉宾及青年发言人就民调可信度、青年如何促进中美理解、数字时代舆论塑造等议题进行了多轮互动,气氛热烈,视角多元。

本次圆桌活动不仅加深了与会者对中美舆论现状的理解,也为两国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分享思想、交流观点的平台。尽管中美关系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仍然充满潜力。尤其在民间交流方面,未来双方的舆论形势有望发生积极的变化。

战略青年是面向国际问题研究领域青年学生和青年从业者的研究型交流组织,在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指导下运行,由青年自主组织,通过讲座、研讨会、圆桌及年度大型论坛等多种形式,培养有战略眼光、有国际视野,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青年学生和学者,推荐并资助其中的优秀人员去国际论坛学习、观摩和发言,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撰稿:翟希源
审核:王从越、郭铭心怡、樊景月、叶子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