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举办主题为“拜登政府对外政策青年观察”的战略青年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牛津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战略青年们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CISS秘书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陈琪,CISS副主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达巍,CISS副主任肖茜老师以及CISS客座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姚锦祥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与战略青年互动。战略青年秘书长王静姝主持本次会议。
第一轮主题发言中,周思宇、王从越和吴昊分别围绕“跨大西洋关系与中欧经贸往来”、“拜普会后的美俄关系”与“拜登政府的巴西政策转变”议题作了主题分享。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周思宇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三个方面展望了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和中国对欧洲经济影响力的相对大小和变化趋势。他认为,在思考华盛顿和北京对欧洲的影响力时,应注重政经之间的互动关系。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博士生王从越分析了“拜普会”对美俄关系的影响,认为成果有限,分歧依旧。美俄关系改善不易,恶化也难,两国关系将维持一种“可控范围内的对抗”模式。在部分地缘政治热点问题上,竞争恐进一步加剧,而在伊核协议和阿富汗等共同面临的地区问题上,可能开展有限合作。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吴昊则比较了拜登和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和巴西关系,认为拜登上任后对巴西政策更加务实,是美对巴西外交决策机制、政策内容和外交传统的回归,这一转变对巴西影响深远。
随后,姚锦祥研究员、陈琪教授和肖茜老师对三位的发言评议和提问。姚锦祥研究员就美俄关系、金砖国家和巴西内政走向等具体议题向分享人逐一提问。陈琪教授强调,做政策性研究要随时关注动态,保证信息及时更新。肖茜老师鼓励有志于政策研究的战略青年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也可以尝试提出政策建议。
在第二轮主题发言环节中,郑乐锋、刘宇宁、刘一燊和陈李逸凡分别围绕“拜登政府网络空间政策探析”、“政治极化背景下美国气候政策的演变”、“拜登政府的伊核政策:府会关系视角”和“霸权的‘两难’与拜登政府的对外政策”议题做主题分享。
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郑乐锋分析了拜登上任以来发布的相关政策,认为美逐渐将网络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优先事项,以技术为主导培育竞争力,在规则制定中融合价值观因素,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强与盟友合作,可能构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联盟。外交学院博士生刘宇宁指出美国气候治理政策的周期性变化特点,认为其与美国内政治极化相关。就此她提出了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三种解释路径。来自南京大学的刘一燊从议员态度、国内政治极化、府会权力分布等方面分析了拜登政府重返伊核协议面临的挑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陈李逸帆从拜登政府对中国、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的政策中抽象出一个理论性命题:霸权国可能面临的“两难”处境,分析霸权国面对崛起国时的资源集中与分散选择。
在第二轮评议环节,达巍教授对四位战略青年的汇报内容提出了详尽的建议,强调政策研究需要好的意识和方法。陈琪教授、姚锦祥研究员就汇报内容与发言人交流了各自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观点,做了细致点评。
最后,朱锋院长寄语战略青年,对青年学者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青年学者应多以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提升所思与现实问题的契合度;其次,应以扎实的文献调研为基础,对研究方法保持自信,但需警惕观点的盲目自信。最后,朱锋院长强调,大国崛起固有荣光,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风险,年轻学者应保持对这些风险的警醒和反思,研究国际问题不仅基于兴趣,更应来自年轻学者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情怀。
战略青年项目是面向国际问题领域的青年学生和青年专业从业者的研究交流组织,作为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指导下的专门项目运行,由青年自主组织,通过讲座、研讨会、圆桌及年度大型论坛等多样形式,培养有战略眼光、有国际视野,能够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青年学生和学者,推荐并资助其中的优秀人员去国际论坛学习、观摩和发言,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撰稿人:徐睿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