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锋:上海外国语大学书记、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德国大选26日正式举行,“后默克尔时代”很快就将开启。其继任者能否带领德国甚至引导欧洲继续在中美之间维持微妙平衡,尤其引人关注。竞选阶段,在亲美的“大西洋协会”鼓动下,德国几位政界人物同时发声,呼吁加强与美国合作,捍卫西方价值观,共同应对“中国影响”。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这都是一厢情愿,也暴露出德国一些政客对华误判之深。
对华误判与对美误判相互关联
对中国的误判又与对美国的误判相互关联。美国对欧洲的掌控与它对德国命运的控制密不可分。二战后,美国把倒在地上的德国扶起来,“安插”在苏联和法国之间,使欧洲大陆处于持久的分裂内耗状态,目的就是服务美国的全球霸权布局,实现对欧洲长期分而治之的战略。
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欧洲战略自主,立即就有德国防长卡伦鲍尔出面反驳,称欧洲脱离美国的想法幼稚;默克尔也要战略自主,美国就拿“北溪-2”争议说事,让德国周边国家怨恨德国,既防范德俄走近也阻止德国在欧洲独大;俄罗斯想有所作为,美国就带领欧盟对其进行制裁,让俄欧相互记恨积怨。德国是美国霸权体系在欧洲的关键支撑。有国际问题专家则戏称德国的角色是“美国在欧洲的长工”,离不开,但地位并不高。
德国老一辈政治家深谙此理,没有放弃在美国面前争取自尊。比如历史上小到阿登纳在盟军眼前踏上禁止德国人走的地毯,大到勃兰特政府推行“东方政策”,以挣脱被美国“越顶”掌控的枷锁并争取民族统一道路上的战略自主,再到施罗德在伊拉克战争时不听美国号令,避免卷入一场因谎言而发起的战争灾难。
德国政坛老一辈努力维护尊严,也将成为“老一辈”一员的默克尔则进一步在维护德国利益方面千方百计。她在“北溪-2”等议题上坚持德国利益,深知俄罗斯是德国战略安全的关键环节,也是软肋部位。历史上,每次与俄罗斯关系恶化,德意志就要陷入安全危机境地,因此在德俄关系上,绝不可听美国摆布。当美国强迫德国跟着反华而且德国国内大西洋派附和施压时,默克尔坚守德国立场,在中德中欧之间推动对话、促进合作。
保持战略自主才可能左右逢源
默克尔深知,在中美尖锐战略竞争甚至对抗中保持德国战略自主的立场,既是左右逢源的机会,也是处理好与中美关系的有效途径。但在反对者眼中,默克尔对美国不够亲、对中国不够硬,那些人仍然固守所谓“价值观”立场,认为西式民主政体才是安全伙伴。但果真如此吗?
冷战后美国领导欧洲在西亚北非大规模支持“颜色革命”,推进“民主化”进程,结果是那些地区陷入持久无望的战乱和动荡,过去曾有的国家结构被打破,二战后逐步形成的民族国家体系又返回到部落分裂状态,导致生民涂炭。在阿富汗,德国是欧洲最积极跟随美国的国家之一,但在耗资120亿欧元、打了20年仗后,德国无奈撤兵。据德媒称,美国在决定撤离时根本没和盟国商量,只是通知,导致德军狼狈仓皇离去,虽然他们知道撤军将给阿富汗留下巨大灾难。德国联邦议会外委会主席吕特格沮丧地描述道,撤离阿富汗是美国与欧洲在道义和法理上的自我瓦解。言下之意,今后还有何颜面再说人权、人道,再提价值观。
阿富汗变局再次引发欧洲有关难民危机的担忧。越来越多阿富汗难民经伊朗逃往土耳其,希望从那里去欧洲。原本承担了叙利亚难民巨大压力的土耳其越来越不堪重负,反对党开始借此攻击政府收容难民的政策,谴责欧洲把土耳其变成了“难民营”。滞留土耳其的难民目的地是欧洲,而欧洲千方百计拒收,花几十亿欧元让土耳其把难民留住。几百万难民队伍,是随时都能爆炸的火药桶,欧洲想让他国抵挡多久?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在通往欧洲的地中海上,过去6年里有两万多难民死去,仅今年上半年死亡和失踪人数就有1000多,这是空前的人道灾难。有拯救难民的民间组织在欧洲地中海的沙滩上用石块堆成“欧洲杀人”(Europe kills)的字样,以表达对欧洲不人道行为的愤怒与抗议。背负如此的人权记录,欧洲一些政客还到处宣扬人权,这是对那些逃往欧洲却被拒之门外的死难者的嘲弄。欧洲不能一边把邻国变成难民营,把通往欧洲的路变成不归路,一边自己坐在欧洲要塞里奢谈人权。
“后默克尔时代”德国政治面临考验
换个场景看,附和着美国拿“价值观”当借口攻击中国,这不仅是历史的无知,更是对在纳粹种族主义暴政下死难者的侮辱。
战后德国深刻反思战争罪行,受到不少国家和人民的谅解。但这不是一些德国政客自我摆脱“历史负担”的工具,更不是他们可以打着“人权”旗号到处指手画脚的理由。历史地看,欧美所到之处,很多地方的原居民成为自己故土上的少数族裔,甚至濒临灭族灭种,原有语言被欧洲语言强行取代,语言承载的本族文化遭灭顶之灾。民主、自由、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欧美几个国家却要据为己有,作为在全球施展霸道的工具,当作诋毁他国形象的武器,这是对人类共同价值的不尊。
对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错误认知,对美国战略意图与行为的误判,加之缺乏对“西方价值”的自我审视,使“后默克尔时代”的一些德国政治精英看不清大国对冲关系反让德国处于左右逢源有利地位的战略智慧;看不清跟随美国搞“民主化价值观”外交制造的是一个个灾难,德国在美国眼中就是一个勤奋但不总是听话、因此要不断敲打的“长工”,倒向美国就意味着在应对大国关系时自废武功;看不清中国发展模式的自主性、包容性和非对抗性,认识不到中国发展是开放世界的机会,看不到中国期待与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合作的真诚意愿。
矛盾和竞争是深度合作的相伴现象,解决之道是加强对话交流,而不是制裁和对抗。“后默克尔时代”德国政治如何塑造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事关德国未来长期走向,考验着德国把握大局的智慧和能力。
默克尔即将卸任,这不禁让人联想起131年前德意志帝国领航员俾斯麦“下船”的画面,老相身后的舵手改变了航程,德意志巨轮逐渐离开均衡列强关系、坚守德国利益的航向,一步步进入与列强争夺霸权的漩涡,制造并遭受了一次次的磨难。这样的历史,会重演吗?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