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 | 阿富汗:干戈何时化玉帛

2021-09-07

于洪君: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中联部原副部长、原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

编者按:阿富汗位于亚洲的中西部,是个典型的山地内陆国,国土面积65万平方公里,平原只占1/5。它西接伊朗,东部和南部与巴基斯坦毗邻,北部与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相接,东北部瓦罕走廊有90多公里与中国相连。现有居民2100万(编者注:1999年数据),90%信仰伊斯兰教。其中普什图人占40%,塔吉克人占30%,此外还有乌兹别克、土库曼、哈扎尔、俾路支、努里斯坦等民族。从70年代初到现在,这个封闭、贫穷、落后、同时又充满宗教神秘色彩的农牧业国内乱不已,烽火连天,成为影响中西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大障碍,成为当今世界持续时间最长的热点之一。

1631004438173024451.png

外部势力插手和争夺是阿富汗战乱迭起的主要根源

阿富汗是联结欧亚大洲的战略要冲。它距离阿拉伯海仅400公里,向东可进入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中国;向西可达地中海,迂回到欧洲;向南可控制进入印度洋的出海口,并可由陆路进入非洲;向北则可遏制俄罗斯的南下通道。由于阿富汗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早在1857年,恩格斯就曾预言:阿富汗的地理位置的和民族特征,使这个国家在中亚细亚的事务中具有重大的政治作用。

几百年前疯狂扩张的帝国主义列强就开始觊觎阿富汗。17世纪沙皇俄国筹划南下战略,将阿富汗视为途经中亚进入阿拉伯海的最佳通道。19世纪初拿破仑远征中东和北非,试图把阿富汗当作进军印度的跳板。英国则不仅把阿富汗视为钳制沙俄的战略屏障,同时还将其作为幅射周边地区,向中国西藏和新疆等地扩张的前沿阵地。阿富汗各族人民素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传统,骁勇善战。从19世纪30年代起,阿富汗人为反对英国入侵者,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英勇斗争,终于在1919年实现了民族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希特勒德国为在苏联大后方开辟战略空间,曾经不惜巨资,扶持当时的阿富汗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阿富汗的争夺十分激烈。美国把这个国家视为其全球战略链条的重要环节,千方百计地进行政治、经济渗透和扩张,试图将该国变成既能遏制苏联,又能封锁中国的战略基地。苏联则企图通过控制阿富汗,获得向西俯仰北约后背,向东压迫中国西北,向南扼住海湾石油通道的战略优势。它以近水楼台之势,综合利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等因素,大力培植亲苏势力。1965年,阿富汗出现了自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民主党。

1967年,人民民主党因权力斗争分裂为以塔拉基为首的“人民派”和以卡尔迈勒为首的“旗帜派”。1973年,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到罗马访问,他的堂兄达乌德发动政变取得成功。后来当伊朗同意为阿修建连接伊朗的铁路提供资金时,苏联认为达乌德已具有脱离苏联的倾向。1978年4月,达乌德在亲苏军官发动的政变中被杀。人民派与旗帜派联手执政,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但是,人民派通过新总统塔拉基及其残酷无情的副手阿明垄断了权力,旗帜派领导人绝大部分被清洗或贬谪。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克格勃逐渐卷入了阿富汗内江。苏阿建立了事实上的政治-军事同盟。至此,喀布尔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方的影响基本上被排除。

早在达乌德执政期间,阿富汗的地方毛拉就已经开始了反抗运动。塔拉基取代达乌德后推行改革,反抗运动发展为武装斗争,某些地方建起地方政权。1979年,阿富汗政局加速动荡,统治集团内讧升级。苏共中央国际部支持克格勃越卷越深。当年10月,阿明处死塔拉基,自命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他口头上表示继续执行对苏友好方针,实际上全面清理亲苏分子,后来又公开谴责苏联干涉阿富汗内政,对苏联驻阿人员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苏联克格勃怀疑阿明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务,认为阿富汗形势的发展将严重威胁苏联南部地区的安宁,并且有可能被美国、中国和伊朗利用,建立对苏联怀有敌意的政权。1979年12月,苏联国防部、克格勃和外交部领导人说服了苏联领导层,决定出兵阿富汗。阿富汗从此陷入了枪林弹雨之中。当时中苏关系、苏美关系乃至整个国际形势都变得骤然紧张起来。

苏联侵略阿富汗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和灾难

实际上早在70年代末,苏联就以扩大军援为名,将大量军用物资运到了阿富汗,并将驻阿军事专家和顾问增加到3000余人。1979年11月,苏联又突派1000多人,为全面入侵做了大量准备。

1979年12月8-9日,苏联利用苏阿条约有关规定,向阿富汗境内巴格拉姆机场空投了配备重武器的3个营的兵力,并于18-19日将其部署在萨兰山口,控制了阿北部山区通往首都喀布尔和全境的唯一通道。

苏联出兵阿富汗,总共动员26万兵力,直接用于侵阿的为9个师10万人。其余部队作为战略预备力量,在苏联中亚各共和国集结待命。当时,阿明政府共有10万兵力,其中陆军9万、空军1万、坦克500辆、火炮千余门、飞机近300架,基本上是苏联装备,但阿明部队人心涣散,战斗力差,战争发生时―部分倒戈,其余的溃不成军。各派穆斯林则奋起抵抗苏军侵略,但因武器装备落后,战斗不成规模,作用微不足道。

当时,阿富汗境内政党林立,教派纷杂,积极组织抵抗苏联侵略的有10多个。这些政党和组织大都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不仅极端反共,而且还反对建立世俗国家。它们不仅得到了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大力援助,因为反苏,同时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1982年,阿富汗各派抵抗力量总兵力壮大到20多万,武器装备因美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外部世界的支持而大大改善。1985年,7个以巴基斯坦为基地的逊尼派穆斯林组织成立“阿富汗圣战者联盟”,8个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穆斯林组织成立“伊斯兰革命联盟”。抵抗运动由孤立、分散的流动袭击转为阵地战、攻坚战。苏军控制区仅限于大中城镇,每年耗资40亿美元,人员伤亡超过10万。

1985年10月,苏共中央新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政治局秘密会议上提出了从阿富汗撤军的建议,当年同意出兵的政治局委员们全体赞同。1986年5月,戈尔巴乔夫召见阿富汗总统卡尔迈勒,命令他把总统职务让给秘密警察首脑纳吉布拉。纳上台后,先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1987年12月又去掉了“民主”一词。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权开始洗刷其徒有虚名的马克思主义色彩。

1988年4月,联合国调停阿富汗战争的努力取得突破。根据苏联、美国、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四国外长签署的文件,苏联于1988年5月开始撤军,1989年2月底全部撤完。至此,苏联侵阿战争以苏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遭到惨败、阿富汗社会陷入更加深刻的对立与冲突而告终。

1631004450967043678.png

伊斯兰反对派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同样是你死我活的

1988年由联合国调停实现的所谓“政治解决”,既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阿富汗各派力量,特别是纳吉布拉政权与各种伊斯兰反对派之间的矛盾,也未能禁止外部势力,首先是苏美两国继续向对立双方提供军事援助。苏方为喀布尔政权提供了逆火式战略轰炸机、蛙式导弹;飞毛腿导弹和其他大量军需物资。美方为反政府游击队提供了包括毒刺导弹在内的先进防空武器,援助额高达每年6亿美元。因此,苏军撤离后,各派力量为争夺国家统治权重新开战,打得难解难分。1988年6月,“七党联盟”成立临时政府,继续坚持反对纳吉布拉政权的方针。“八党联盟”不同意临时政府的席位分配,未参加临时政府。阿富汗出现三足鼎立局面。

1989年3月,内外交困的纳吉布拉政权提出停火建议,同意反对派实行地方自治方式,以此实现民族和解,遭到反对派拒绝。1990年2月,纳政权提出民族和解九点建议,再次遭到严厉拒绝。数月后,完全失去苏联支持的人民民主党被迫改名为祖国党,反对派对此姿态仍是嗤之以鼻。1992年4月,纳吉布拉手下的高级将领、乌兹别克人杜斯塔姆哗变,他配合反对派武装推翻纳吉布拉政权,祖国党从此转入地下。

穆斯林反对派武装接管政权后,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穆贾迪迪成为临时国家元首,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1992年6月,早在塔拉基执政时就已组织圣战的伊斯兰促进会主席拉巴尼取代穆贾迪迪,成为临时总统,12月30日正式当选任期两年的过渡总统。其他各派领导人的政治野心也都很大,在权力分配问题上互不相让。他们各霸一方,彼此开战,大选根本无法举行。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屡告失败。

1994年8月,奥马尔建立伊斯兰宗教学生组织(简称“塔利班”),其主要成员是巴基斯坦收养的战争孤儿,几乎全是普什图人。在普通民众对所有政党和组织都已十分厌倦的情况下,该组织以铲除军阀、恢复国家、重建“真正的伊斯兰”为口号,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号召力。由于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和某些海湾国家暗中支持,该组织财力充足,武器精良,在战场上摧枯拉朽,风卷残云。当年积极反苏同时也坚决反美的沙特大富豪拉丹,是塔利班的积极支持者。

1999年1-3月间,塔利班占领阿富汗南部和西部一些省份,夺取了伊斯兰党总部所在地查拉西亚卜。

1996年9月,塔利班攻占喀布尔,建立临时政府,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开始实行严厉的伊斯兰法。纳吉布拉和他的兄弟被残酷地绞死,然后被汽车拖着沿街示众。拉巴尼总统和希克马蒂亚尔总理逃到北方,与杜斯塔姆、伊斯兰促进会军事领导人马苏德、伊斯兰统一党领导人哈利利建立反塔利班联盟。阿富汗内战掀开了新的一页。

阿富汗的民族和解之路依然曲折而又漫长

阿富汗北方多为崇山峻岭,地势显要,易守难攻。塔利班虽控制90%的土地,但无法解决北方问题。相反,北方联盟几经重组,战斗力有所上升,马苏德队伍逐渐反攻到喀布尔附近。内战再度陷入僵持状态。战争导致数十万人丧生,同时也使500万人流离失所。包括首都喀布尔在内,到处是断壁颓垣,社会的物质生产几乎完全停顿。各部族各教派各地区之间,除了打仗,还是打仗。正在成长的一代人,除了会放枪,几乎什么都不懂。

早在1971年,阿富汗就已经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如今更加苦难深重。全国至今仍没有—条铁路,铺过路面的公路只有2800公里,其中70%已被严重破坏。仅有的两家航空公司早已停运。国民生产总值多年来—直徘徊在人均150美元左右。各派势力的军事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60%。国家外汇储备只有2亿多美元,外债却高达50多亿。生活必需品极缺,许多人靠贩卖毒品、走私武器为生。人均寿命已不足43岁。

美国对塔利班曾经情有独钟,希望这股势力能最终统—阿富汗。但塔利班的宗教情绪过于极端,占领喀布尔后严禁妇女读书和就业的政策与美国的价值观念反差太大,美国对塔利班逐渐失望和不满。1998年夏天,美国得知著名的国际恐怖分子拉丹藏在塔利班营地,断然向塔利班发动了导弹袭击。为抗议美国袭击,一位联合国在阿人员被无辜杀害。各种国际援助人员全部离开。塔利班的日子很不好过。

为了防止美国再次进行空中打击,同时也为了获得国际承认,进入联合国,减轻美国要求巴基斯坦和沙特组断绝支持塔利班的压力,取得更多外援,塔利班不得不主动与美国修好。但美国认为,塔利班的政策代表了世界上对妇女人权的最严重践踏。美国在外交方面承认塔利班政权的“机会等于零”,它只承认“建立在广泛基础之上的阿富汗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塔利班今年(编者注:1999年)2月被迫与反塔联盟举行和谈。双方达成了尝试性的停火协议。

今年3月,经联合国调停,双方在土库曼斯坦举行新一轮和谈,就成立联合政府、分享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力、通过国际红十字会交换战俘等问题达成协议,同时商定下轮会谈在阿境内举行。在经历了长达20年的内战和无数次协议被撕毁的短暂停火之后,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终于出现了和平曙光。联合国特派团发表声明说,如果此次协议能够得到执行,阿富汗长达20年的战争可望结束。

然而事情远不像国际社会期望的那样简单。北方联盟主张按民族人口数量而不是各派实际控制区来分配未来政府席位,塔利班则反对按民族构成实行地方自治,双方立场相距甚远。在谁将成为总统、谁将成为总理、谁将担任立法机构负责人、少数民族在立法机构中分得多少席位、妇女是否享有选举权等—系列问题上,双方分歧严重。北方联盟内部除了在反对塔利班方面具有共同点外,也很难再找到其他共同语言。上述争端如果处理不好,战火将重新点燃。果然,就在达成协议的第二天,塔利班便声称它只同意举行更多的会谈,但不同意成立联合政府。反塔联盟军事领导人马苏德也拒绝就双方谈判成果表态。双方随即再次发生了激战。

4月10日,就在本文已经脱手时,塔利班方面正式宣布停止继续和谈,理由是北方反塔联盟拒绝塔利班提出的和谈条件。塔利班同时还指责俄罗斯在靠近阿富汗的塔吉克斯坦境内建立军事基地是干涉其内战。与阿富汗相关的地区局势于是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变数。看来,  阿富汗要实现稳定、持久的民族和解、宗教和睦与社会安宁,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程,甚至还可能出现新的 曲折和反复。


(文章首发于《金三角》1999年第7期)


上一篇:中俄对话:2021模式

下一篇:吴士存:中美应为双边关系划定一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