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协办“中欧美净零行动平台”首次对话

2021-12-22

2021年12月20日“中欧美净零行动平台”首次对话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中欧美全球倡议、比中经贸委员会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保尔森基金会、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法国里昂商学院、丹麦科技创业中心协办。来自10余个国家的40位演讲嘉宾齐聚云端,就净零行动与低碳转型各抒己见。参会专家均认同发挥中、欧、美协同效应,开展政府、私营部门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1640134448169055395.jpg

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David Gosset)、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íous)、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欧盟前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主席吉安·玛丽亚·格罗斯彼得罗(Gian Maria Gros-Pietro)在开幕式上致辞。

由中国论坛参与协办的分论坛四围绕“针对脱碳的政府倡议及商业投资”主题,探讨了全球低碳经济转型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与作用,中国论坛副理事长李世默担任主持。

1640134468832013975.jpg

对话中,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阐述了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所取得的关键成果。他高度评价了中国在气变领域发挥的积极建设性作用,认为无论是“1+N”政策体系的制定,还是峰值排放和实现净零排放的路线图,都显示了中方愿同各方共同推动建立可持续、可复苏的未来共同愿景。常启德还强调,将政府倡议和私人投资相结合有助于加快向绿色和低碳经济的转型,开发创新解决方案。

李世默对常启德的观点表示肯定,他指出从近期美国电动汽车税收补贴提案因被加拿大视为违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而遭反对这一事件,也可以看出协调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联合国的关键作用。

1640134491870011271.jpg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博格洛夫(Erik Berglof)就绿色转型的透明度、共同行动中的气候变化与军备控制、建立全球信任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美中双方应在气候变化领域摈弃冷战逻辑并开展合作。

威马汽车首席执行官沈晖阐述了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去碳化经验以及对未来智慧出行新生态的一些思考,并详细解读了公私合作关系在脱碳领域的优势和挑战。对于如何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沈晖认为将更多可再生能源纳入能源结构并加速电动车普及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他总结称,随着交通领域作为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脱碳成效值得期待。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科技参赞罗伯特·帕加尼(Roberto Pagani)提出了能源转型领域国家间、政府框架下私营部门合作协调的适应性解决方案,对青年群体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作用以及适应力(adaptation)与再生(Regeneration)的关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秉持着“共享即关爱”的态度,他认为低碳经济转型下世界各国不应只签署协议,更需要分享解决方案。

STOR-H中国商务总监杜倩雯介绍了STOR-H公司基于绿色氢能的一站式评判出行解决方案。杜倩雯表示,凭借氢储运、燃料电池和系统整合的技术优势,STOR-H力争打造中国制造、瑞士技术赋能的本地化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创新推进能源转型,以建立可持续的、有益的生态社会的典范。

比亚迪英国分公司总经理弗兰克·索普(Frank Thorpe)从英国的公共交通现状出发,表示各国政府需要共同设定目标、设置框架,探索新交通方式与新功能的实现。弗兰克还介绍了比亚迪公司在能源开发、使用和储存等领域的研发情况,该公司助力保护地方社区环境、确保生态系统不受污染威胁,并为英国在2050年实现气候变化“净零排放”承诺做出贡献。

“中欧美净零行动平台”(China-Europe-America Net-Zero Transition Platform)是“中欧美全球倡议”框架下旨在加速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平台。本次对话会是“中欧美净零行动平台”的首次对话会,分为四个分论坛。分论坛一的主题为“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论坛二的主题为“智慧交通、新材料与可持续设计”,分论坛三的主题为“不可或缺的绿色金融”。

闭幕式上,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青岛意才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百德(Giamberto Giraldo)、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琼·麦肯蒂(Joan McEntee)、中欧美青年计划大使刘小涵发表致辞。

 

撰稿:祖白地亚

核稿:许馨匀、李波

 


上一篇:周波接受BBC采访—“中国能否在新的全球军备竞赛中成为获胜者?”

下一篇:中国论坛举行2021年终总结会暨对外传播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