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新路径:共同进化的实用主义 —唐晓阳新作读书会举行

2021-05-11

202157日,中国论坛特约专家、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唐晓阳在其新作《Coevolutionary Pragmatism: Approaches and Impacts of China-Africa Economic Cooperation》的读书会上表示,中国和非洲通过多元、灵活、务实的方法进行合作,而非遵循任何模式。在“共同进化的实用主义”框架内,中非关系越来越紧密,合作质量也越来越高。

非盟驻华大使H. E. Rahamtalla M. Osman出席读书会并参与研讨。读书会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国际关系学系、社科学院研究生会联合举办,中国论坛执委韩桦主持读书会。

唐晓阳就当下非洲国家的发展困境,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中非合作、共创可持续发展的实用主义方法等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近百位学生出席了在苏世民书院达理礼堂的读书会。

唐晓阳介绍道,中国在过去二十年中与非洲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而且成果显著。中国不仅是非洲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更是非洲60%以上基建工程的建设者。探索中非关系迅速发展的背后动因,中非经济合作的方法及其影响,是新作尝试回答的问题。他谈到,这种方法的效果是,我们既可以更好地推动非洲的工业化转型,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非双方的合作围绕着保持生产力可持续增长的目标展开,对于理解中非双边关系非常重要。

1620722031890005574.jpg

非盟驻华大使Osman发言表示,非洲正面临着发展困境和疫情危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目标和国家间的互利互助有更大的需求。因此在政策取向中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战略研究,关注本国发展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强非盟内和国际间的合作。对于最重要的非中关系,Osman大使表示,通过需求沟通和合作实践,实现非中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是双方共同的目标。

在工业化转型面临的问题上,唐晓阳认为,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就在于,在这场整体性的变革中,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对于所有想要实现工业化并想要实现这一伟大转变的国家来说,无异于陷入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两难困境。

而解决这一两难困境的方法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从自给自足的生产均衡转变为工业化市场化的生产均衡这个整体性转变,仅有局部发生改变是不够的。 除了个体行动以外,还需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来让整个市场发挥作用。这需要多边的努力,以使不同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让市场功用得以发挥。中国的发展经历表明,既需要通过工业化刺激经济增长,也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有利于工业化的条件。因此,简单地套用中国的经验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模式,这一方法并不会奏效,这种综合性转变要求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条件下实现多样化转型。因此,以一个可持续性的增长目标为指引比遵循固定的模式更重要。而不同的经济参与者之间借由循环的互动和灵活的市场导向试验,通过相互协作、分工互补,能更好地逐步推进各国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唐晓阳在与同学交流中进一步谈到,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造成非洲陷入“债务陷阱”的原因,如何使基础设施发挥效用带来工程收益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转型过程中的局部失败问题,应从着眼于工业化进程的全局来整体看待。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系统性分工和市场协作,能更好地缓和某个国家局部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并对人才回流,私营企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能起到改善作用。

唐晓阳新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撰稿:中国论坛 董思)

 


上一篇:中国论坛举办“真实的影像·真实的新疆”观影交流研讨会

下一篇: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于洪君做“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