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联合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绿色发展国际分论坛(Green Development & Cooperation: Global Joint Efforts and Pathways to Carbon Neutral )于2021年4月26日举行,国内外来自产学研界的10余位专家参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论坛秘书长张立荣和中国论坛执委韩桦参与讨论。
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讨论中,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丁一凡表示,中国目前在低碳发展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就,包括提前完成降低能源强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等目标。中国政府决心控制碳消费,继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在各工业领域的使用,将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转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元丰分析了政府和市场在碳中和之路上面临的挑战,包括政府如何在合理过度碳淘汰的过程中,同时创造新的机会和增长模式,以及目前市场上碳价较低,尚不足以驱动经济转型等问题。在实现“碳中和”的机遇方面,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教授从三方面分析了如何利用能源转型来创造机会:各国仍需要详细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政策;需加强市场合作以获得成本更低的可再生能源;需加强技术投资探索一切可能性来减少碳排放。总部位于加拿大、业务遍布中美欧的Minehub Technologies首席执行官Arnoud Star Busmann指出,减少矿主、新能源企业上下游冶炼厂的碳排放是实现供应链零排放目标的关键,Minehub可以追踪碳交易数据,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了管理和监督的工具。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数据,为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尤为关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Devanand Ramiah(戴文德)指出,由于全球范围内尚未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支持下的绿色投资标准达成一致,所以目前绿色、社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债券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各国应纳入尽可能广泛的投资解决方案,并投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来实现碳中和目标。
在全球合作问题上,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前世界经济论坛欧洲业务副总裁Thorsten Jelinek总结了近年来中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进展,并指出气候变化治理有可能面临其他政治层面上的因素干扰。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客座研究员涂建军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能源领域教授Daniel M. Kammen一致认为, 中美必须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涂建军表示中美应积极寻找双方认可的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方式,中国还应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进行能源结构转型。Daniel M. Kammen 还提出培养清洁能源领域下一代领导者的必要性,以及用数据模型说明加州是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如何减少深圳电动出租车排队等待充电的时间,以实现能源合理分配等问题。
参与研讨会的还有来自中投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清洁能源产业界的代表。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东介绍了其公司研发的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并表达了与欧洲清洁能源公司合作,共同致力推广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意愿。上海恒劲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勇表示,帮助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他提出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局限性,并介绍了氢能的诸多优势和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