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 总第608期—国际智库关于全球化形势的观点摘编

2023-01-26

1、《外交事务》:全球化转折点要求新思维和新工具

2022年12月6日,《外交事务》杂志刊登德国总理朔尔茨评论文章《全球化转折点:如何在多极时代避免新冷战》。朔尔茨认为,在多极化世界里,对话与合作必须超越民主舒适区。世界上民主国家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来捍卫和维护一个将权力与规则捆绑在一起、对抗“修正主义”行为的全球秩序。

我们正在见证全球化一个特殊阶段的结束。这一历史性转变因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外部冲击而加速,但并非完全是这些外部冲击的结果。在全球化的冷战后阶段,中国也成为全球参与者。

随着中国与北美和欧洲国家适应全球化新阶段不断变化的现实,过去靠低成本生产商品和原材料实现超常增长的许多非洲、亚洲、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国家现在正逐渐变得更加繁荣,它们对资源、商品和服务有着自己的需求。这些地区完全有权利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并要求依据它们日益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学影响力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不会对欧洲或北美民众构成威胁。相反,我们应该鼓励这些地区更多地参与和融入国际秩序。这是在多极世界中保持多边主义活力的最佳方式。

我们还必须避免再次把世界分成若干集团。这意味着要竭尽全力,在采取务实方式和不戴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的情况下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在当今这个紧密互联互通的世界里,推进和平、繁荣和人类自由的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工具。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和这些工具最终就是全球化转折点所要求的。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网站12月6日刊登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的文章《全球化转折点:如何在多极时代避免新冷战》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germany/olaf-scholz-global-zeitenwende-how-avoid-new-cold-war

2、德国前防长沙尔平:只有与中国合作才能应对全球挑战

2022年11月3日,德国《西塞罗》月刊网站刊登德国前防长鲁道夫·沙尔平的文章《乏味的抨击取代不了战略》。沙尔平称,中国遵循自己的战略,而且是公开的。中国一直追求自己的利益,这包括一个稳定的世界。只有与中国一起合作才能找到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可行办法。

欧洲应借鉴更好的经验和理念,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在世界上更好地生存,欧洲人首先创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然后是欧盟和欧元,甚至在世界贸易组织派驻了联合代表。不幸的是,欧洲在那之后基本上陷入了停滞。我们扩大了欧盟,但没有让欧盟变得更有行动力。德国依赖欧洲,欧洲依赖德国。因此,德国对华战略希望立足于欧洲是明智的。

战略主题要多样化:文化、科学、多层次的交流、应对全球挑战或与第三国的合作。德国在中国的投资正在增加,不管怎么看,中国对德国都很重要,反之亦然。但对德国最重要的是欧洲。

如果我们看看中国和亚洲,情况也很相似。《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促成了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连接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中国和东盟国家。该自由贸易区拥有世界人口、全球经济总量和全球贸易的约三分之一。中国在这个区域内开展的经济活动远远超过与欧美国家开展的经济活动。欧洲人已经与中国“谈判达成”一项影响更深远的协议,但这项协议目前面临阻力,因此欧洲有落后于全球发展的风险。

全球化早就包含“区域化”,即在一个大陆范围内创建经济区,无论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还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无论是南方共同市场还是东盟等。这让全球分工固定在区域里,易于管理,更具弹性。这也体现在中国的“双循环”战略中,中国希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也直接体现了欧洲和德国经常忽视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只有与中国一起合作才能找到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可行办法。这在战略路线和许多战术变化上都是艰苦的工作。

——德国《西塞罗》月刊网站11月3日刊登德国前防长鲁道夫·沙尔平的文章《乏味的抨击取代不了战略》

https://www.cicero.de/aussenpolitik/olaf-scholz-in-china-plattes-bashing-ersetzt-keine-strategie

3、埃及前外长: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责任必须落在“全球南方国家”

2022年11月5日,埃及《开罗全球事务评论》杂志网站刊登埃及前外交部长纳比勒·法赫米的文章《建立当代世界秩序的迫切性》。法赫米认为,要向前发展,世界需要放弃“均势”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转而倡导“利益平衡”和“集体良知”的概念。当务之急是重新聚焦“共同利益”,重振“社会良知和集体视角”,这对于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和地区格局中建立秩序至关重要。

当前,所有的公共秩序体系无一例外都在国内、地区和全球受到挑战。背后的原因是,公共部门中的掌权者已经变得精英化,忽视甚至不尊重他们社会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感觉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而双重标准以及不时的伪善之举已经广泛存在,几乎令所有政府系统丧失了信誉。在这种情况彻底侵蚀我们对世界秩序可行性的信心前,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并重新调整国家、地区和全球秩序,以应对这种局面。简而言之,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非自由主义的公共秩序都丧失了“社会良知”,未能出于所有人的利益制定或管理全球和地区优先事项。我们的系统需要围绕“共同点”的概念进行改造。此外,财富的集中引发了人们对“社会良知”的进一步质疑。

而全球化是一个未经授权的融合和各选区间互动的过程。因此,它的主要特点是全球经济、文化和人口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往往受到越来越有限制性且绝对非排他性的国家控制。随着各国认识到自己无法单独解决问题,它们制定了条约、公约并建立了国际组织。今天,我们必须接受一种日益体现“社会良知”和“集体视角”的国际文化,以应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宪章》在提出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的同时,还提到了“共同行动”。国际社会的“社会良知”正是过去70年来形成的制定国际惯例规范和标准的大部分立法的出发点。

毋庸讳言,主要(前)冷战大国既不会主动提出、也不会热情接受建立新世界秩序的新概念、新原则以及新信条。责任和倡议必须落在“全球南方国家”,尤其但不限于具有远见卓识的年轻国家。

——埃及《开罗全球事务评论》杂志网站11月5日刊登埃及前外交部长纳比勒·法赫米的文章《建立当代世界秩序的迫切性》

https://www.thecairoreview.com/midan/imperatives-of-contemporary-world-orders/

4、世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是什么阻止了全球化?

2022年10月4日,《日本时报》网站发表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皮妮洛皮·库亚努·戈德伯格的文章《是什么阻止了全球化?》。戈德伯格认为,在所谓的超级全球化时代,战争意味着对广泛供应链的破坏,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在这样国际体系下,人人都有约束自身行为的动力。世界各国从相互联通到分裂的转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16年,保守型政治在两个曾经的全球化堡垒中兴起——通过脱欧,英国拒绝与欧洲融合;通过选举特朗普担任总统,美国奉行“美国优先”,为与中国的贸易战开辟了道路。低工资国家受进口竞争影响的社区表现比受到保护不易受进口竞争影响的社区更糟。大多数经济学家建议:各国不应支持保护主义,而应谋求某种形式的再分配。

第二阶段始于新冠疫情爆发。国家间联系越紧密,疾病就越容易在国家间传播。与此同时,它能够激发“各国各自为政”的心态,例如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而实施的出口限制和其他内向型政策。尽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冲击,全球经济仍在继续发展——受到创伤,而且速度比以前慢了很多,但仍具有良好的复苏前景。

第三阶段始于乌克兰危机。这场战争侵蚀了各国之间的信任,改变了对地缘政治联盟的预期,引发了以“经济安全”为名要求“回流”或“友岸外包”的呼声。本该阻止去全球化的“确保经济相互摧毁”已达到了极限。

现在,各国都在寻求通过转向国内来建立复原力,大力支持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行业。但这种做法能否成功还远远不能确定。比如,半导体具有“大规模模块化”的特点,这意味着生产的每个元件都包含几个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分解成更专业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标准、创新潜力和市场结构。这样的过程能否在短时间内在国内复制是值得怀疑的。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我们似乎已将全球化抛在了身后。现在的挑战将是,随着后果显现,如何找到各自的方向。

——《日本时报》网站10月4日刊登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皮妮洛皮·库亚努·戈德伯格的文章《是什么阻止了全球化?》

https://www.japantimes.co.jp/opinion/2022/10/04/commentary/world-commentary/globalizations-demise/

5、印度储备银行前行长:没有持续的全球化就不会有有效的气候行动

2022年11月18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登印度储备银行前行长、芝加哥大学布思商学院金融系教授拉古拉姆·G·拉詹的文章《去全球化是一种气候威胁》。拉詹认为,老式的保护主义、新出现的“友岸外包”(仅与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进行贸易),以及出于地缘战略动机的禁令和制裁,正在加速去全球化。这一趋势正在缓解(减少排放)、适应和向更好的环境移民三方面阻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需要新的国际协议来处理所有这些问题。

相比之下,全球多元化将带来更大的韧性。理想情况下,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有多个供应商,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大洲,使其能够迅速从受气候影响的供应商转移到其他供应商。同样,就大宗商品而言,最好的保障是建立一个连通性好、可自由进入的全球市场,能使供应中断得到缓解,而且没有生产商拥有过度的影响力。市场的本地化或区域性越强,就越容易受到恶劣天气或恶意供应商的不利影响。

如果旨在减缓和适应的努力失败,那么受严重影响地区的人们将被迫移民。那些生活在受影响较小地区的人们不应短视地认为,他们可以继续舒适地生活在边境墙另一边。不仅外面发生的人道主义悲剧难以忽视,而且绝望的气候难民还会爬上或推倒任何边境墙。

最好是达成新的全球协议,将气候难民引向可以吸收他们的国家,并为潜在移民提供工作和语言培训,让他们在抵达后能够从事生产。而去全球化只会阻碍这些努力。

拉詹认为,保护全球化势在必行。即使限制战略和敏感部门的贸易和投资符合各国正当的安全利益,我们也必须防止这些政策演变为孤立主义。国际社会应谈判达成一项《日内瓦公约》式的协定,为全球持续互动创造安全领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受制裁和禁令的影响。这些领域应包括粮食、能源、药品和其他必需品(例如,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必需品)的贸易。我们应该为将一个国家排除在全球支付基础设施之外和实施二级制裁设定严格的条件。即使目前我们不能就全球气候行动计划达成协议,我们也必须维护合作的基础。没有持续的全球化,就不会有有效的气候行动。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1月18日刊登印度储备银行前行长、芝加哥大学布思商学院金融系教授拉古拉姆·G·拉詹的文章《去全球化是一种气候威胁》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deglobalization-threatens-fight-against-climate-change-by-raghuram-rajan-2022-11

6、诺奖经济学得主:去全球化或迎来新转折点

2022年11月25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彭斯的文章《去全球化结束了?》。斯彭斯认为,各国领导人都开始关注去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正如许多观察人士所指出的,全球化的完全逆转几乎是不可能的。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现在还没有哪个地区能接近于自给自足。但这并未阻止一些国家和领导人去追寻这一目标,尤其是美国。而即便是他们带来的局部的去全球化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一些后果,比如通胀加剧和债务风险升高,已经很明显。

欧洲领导人已开始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表示不安,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指出的,这样有可能把世界分裂成相互竞争的集团。

新兴经济体认识到,主要由大国竞争塑造的分裂的全球经济对其利益极为不利,尤其是因为这将使急需的全球能源转型更难以实现。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也指出,保持贸易、金融和技术流动的开放对支持全球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但有建设性的国际接触仍面临巨大障碍:

首先,要实现合作与竞争之间更好的平衡,需要先弥合国家间的信任缺失。

其次,经济政策仍然受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影响。这种新的经济现实要求发展一种新的、更加复杂的多边主义形式。

最后,要使这种新的多边主义发挥作用,就需要通过管理改革和增加资本来加强国际组织自身能力。或许最重要的是,各国必须承诺尊重这些组织的权威——而且不仅仅是在自身方便的时候。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1月25日刊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斯彭斯的文章《去全球化结束了?》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us-china-competition-reversal-of-deglobalization-trend-by-michael-spence-2022-11?barrier=accesspaylog

7、俄专家:美国葬送了全球化,正将世界引入全球危机

2022年10月31日,俄罗斯《观点报》网站发表俄罗斯财经大学副教授格沃尔格·米尔扎扬的文章《美国是如何将世界引入一场全球危机的——全球化眼看着正走向消亡,但什么将取而代之呢?》。米尔扎扬认为,全球化的终结、美国国内深陷危机、美国竞争对手的崛起,这三大风暴使得世界陷入一场全球性危机。下一个10年将是决定性的。各国必须找到共存和一体化的形式。

美国葬送了全球化。保护主义抬头,未能经受住危机考验(特别是疫情),美国抽取其他国家资源的自私政策,利用其对全球机构(包括美元)的控制向各国施加政治压力,导致人类社会从全球主义倒退回区域主义。这不仅仅关乎经济,也不仅仅是指某种政治合作,以及出现全球统一且对所有人都有吸引力的意识形态的机会消失。这与其说是共存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些国家试图占据世界一席,而另一些国家却予以阻挠。

经济危机叠加政治危机加剧了内部不稳定,导致美国变得极具侵略性。在全球化危机和美国日益咄咄逼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地区权力中心开始玩起自己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它们向美国及其所制定的潜规则发起挑战。美英炸毁北溪、对克里米亚大桥的恐怖袭击,都表明红线已被打破,文明或将越过核战争的门槛。

米尔扎扬认为,下一个10年将是决定性的,我们要么必须找到共存和一体化的形式。普京在瓦尔代俱乐部年会上说:“事实上,人类现在正面临着两条道路:要么问题的积累越来越多,这将不可避免地压垮我们所有人,要么共同尝试找到解决方案,就算不完美,但可行,能够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稳定和安全。”

——俄罗斯《观点报》网站10月31日刊登俄罗斯财经大学副教授格沃尔格·米尔扎扬的文章《美国是如何将世界引入一场全球危机的——全球化眼看着正走向消亡,但什么将取而代之呢?》

https://vz.ru/world/2022/10/31/1184605.html

8、麦肯锡专家:破坏经济全球化不是明智选择

2022年11月23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奥利维娅·怀特、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乔纳森·沃策尔文章《重新构想我们的全球联系》。文章认为,我们可以在不放弃相互联系的情况下降低风险,增强经济韧性。全球化在近几十年使十多亿人摆脱了贫困。我们应重新安排而不是试图退出全球经济。

几十年来,世界一直追求迅速且全面的经济一体化。通过加强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全球价值链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价格,扩大了可获得商品和服务的范围并提高了质量。通过支持经济增长,这还增加了收入和就业,从而帮助无数人摆脱贫困。

伴随一体化而来的是相互依赖。今天甚至没有一个地区接近实现自给自足。世界主要地区至少都有一种重要资源或制成品进口比例超过25%。

在许多情况下,这个比例要高得多。这无疑会产生风险,尤其是在生产高度集中的商品领域。

问题在于,各国以及企业能否在不放弃全球贸易各种优势的情况下降低这些风险。一些国家已经在拥抱多样化,但多样化可能需要时间,而且往往需要大量前期投资。正如国际能源署所指出的,历史上开发重要矿产的新矿藏平均耗时超过16年。

另一种增强韧性的方法可能是改变我们的采购方式。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合作,通过公私伙伴关系,利用集中购买力,加强重要商品的供应,帮助建立更可持续的经济。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1月23日刊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奥利维娅·怀特、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乔纳森·沃策尔文章《重新构想我们的全球联系》。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rethinking-economic-interconnectedness-resilience-by-olivia-white-and-jonathan-woetzel-2022-11

9、哈佛大学学者:美国不应让地缘政治扼杀世界经济

2022年11月10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达尼·罗德里克的文章《不要让地缘政治扼杀世界经济》。罗德里克认为,我们有机会塑造更好的全球化。令人遗憾的是,大国似乎选择了一条不同的、甚至更糟的道路。

美国日前宣布一系列新措施,发动“对华全面经济战”。拜登比特朗普走得还远。美国现在已经过界。这种做法带来重大危险,并将加剧紧张局势。

强大的国家(事实上是所有国家)都关注自身利益,保护本国安全,在必要时对其他强国采取反制措施。但是,一个安全、繁荣和稳定的世界秩序需要精准调整这些应对措施。这意味着它们必须与对方政策造成的损害明确挂钩,并且仅仅是为了减轻这些政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对措施不应该以惩罚对方或长远削弱对方为明确目的。拜登政府对高科技行业的出口管制在这方面不及格。

美国对华新政策还造成其他盲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强调“共同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和全球公共卫生,在这些领域与中国合作至关重要。但这种政策并不承认,对中国发动经济战会破坏信任以及在其他领域展开合作的前景。它还扭曲国内经济议程,把胜过中国这个目标放到更有价值的目标之上。对于最需要就业的人来说,投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半导体供应链——这是美国产业政策目前关注的焦点——大概是在美国经济中创造良好就业机会的最昂贵方式。

超级全球化的麻烦在于,我们让大银行和国际公司制定世界经济的规则。鉴于这对社会结构造成的巨大破坏,我们开始放弃这种做法,这是好事。我们有机会塑造更好的全球化。令人遗憾的是,大国似乎选择一条不同的、甚至更糟的道路。它们现在把全球经济的钥匙交给国家安全机构,危及全球和平与繁荣。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11月10日刊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达尼·罗德里克的文章《不要让地缘政治扼杀世界经济》

https://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us-china-high-tech-trade-restrictions-by-dani-rodrik-2022-11?barrier=accesspaylog

10、美智库学者:拉美地区唯有改革才能实现全球化

2022年11月1日,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网站刊登美国外交学会拉美问题首席研究员香农·奥尼尔的文章《全球化的得与失》。奥尼尔认为,如果拉美国家能够在21世纪20年代正在形成的全球新背景下建立和扩大彼此之间的联系,也许能获得同样有助于推动世界其他地区增长和繁荣的经济和贸易活力。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教育、自动化和公共投资等领域推动重大变革,有些拉美国家可能还需要改变思维方式。

大多数拉美国家没有实现“全球化”,甚至没能实现国际化。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治理薄弱、不平等、经济的非正规性和不安全等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个相当重要但总被忽视的因素是缺乏区域化,拉美国家之间的贸易、资金和技术交流相当匮乏。

全球化一直都是一个选项,但如今许多国家已经不再加以采纳。一些政策制定者(例如美国不同意识形态的政策制定者)正在远离自由市场,并积极寻求通过包括关税、出口管制和对被视为战略部门的各种补贴在内的产业政策组合来重塑经济。如果在国内无法付诸实践,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或将在潜在的盟友中寻求替代方案。随着企业和供应商纷纷开始寻找新的贸易替代选择,拉美具有地理位置靠近美国的优势;优惠的准入条件;人口方面的优势,或将转化为巨大的吸引力。

但是,如果不在基础设施、技能和培训等方面进行重大投资、不推动经济的自动化和生态化、不采取重要行动来深化区域贸易关系,这趟全球变革列车也将与拉美地区擦肩而过。

——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网站11月1日刊登美国外交学会拉美问题首席研究员香农·奥尼尔的文章《全球化的得与失》

https://www.politicaexterior.com/articulo/perder-y-ganar-con-la-globalizacion/

11、国际智库:亚洲与西方对全球化看法截然不同

2022年11月29日,日本《日经亚洲》杂志网站刊登文章《把中国拒之门外不能解决问题》。“三边委员会”是一个旨在促进美国、欧洲和亚洲之间更紧密合作的保密性非政府组织。该组织在谈到全球化时表示,亚洲和西方对全球化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亚洲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由于世界一体化,该区域的许多人摆脱了贫困。亚洲通过充当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制造业中心实现了增长,但随着就业岗位向海外转移,美国和欧洲内部出现不平等问题。

西方有说法认为,全球化正在退却并被两极分化所取代。而亚洲的说法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了指数级增长。然而,亚洲对于全球化的看法并未获得重视。

亚洲将继续推动全球化,并将证明,亚洲的蓬勃发展将成为西方企业增长的源泉。英国把握住了这种未来的愿景,并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在谈到中国时,三边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成员近藤正晃表示,在1973年该委员会成立时,美国和欧洲只是在彼此之间对话,管理全球经济。有些人反对将日本引入这个专属俱乐部,但日本不断增长的经济影响力使之成为必要。今天,由于世界变得更加分裂,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视角。将中国拒之门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现实是,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它将继续参与我们所有人的生活。政府间的单轨对话越陷于停滞,双轨外交的作用也就越大。

——日本《日经亚洲》杂志网站11月29日刊发文章《把中国拒之门外不能解决问题》

https://asia.nikkei.com/Editor-s-Picks/Interview/Shutting-out-China-not-the-answer-Trilateral-Commission-members

12、英报:“经济孤立主义”令美国成全球化局外人

2022年11月10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发文章《美国对全球化的深刻怀疑使其成为局外人》。文章称,奉行经济孤立主义的民粹主义现在对美国政治的威胁更大,而且对开放的世界经济构成了明显而现实的危险。

对于开放的全球经济来说,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在巴西的胜利,比正试图夺回美国国会的共和党更有利。要支持现代贸易体系,需要理解国际规则和价值观,而不是模糊的放松管制的本能。而美国,尤其是共和党,早已放弃了其作为经济开放捍卫者的角色。

卢拉表示要比他的前任、民粹主义保守派博索纳罗更紧密地与北京结盟。中等收入大国都必须同时通过谈判与美国、欧盟和中国维持关系。博索纳罗也是如此,他本能地亲美,但也会将巴西四分之三的大豆出口到中国这件事考虑在内。

然而不管共和党能否控制众议院,其仍对开放的世界经济构成威胁。共和党已逐渐由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经济民族主义者所主导——更不用说它蔑视民主制度对美国以及全球政治稳定构成的威胁。拜登政府保留了关税和配额制度以及“购买美国货”式的本地内容条款,这让期望显著摆脱特朗普主义的贸易伙伴感到失望。

现实情况是,在包括中等收入国家在内的主要贸易大国中,美国对全球化和贸易协议的深刻怀疑及其绕开世贸组织等机构的意愿使其成为一个异类和局外人。日本、欧盟、韩国、巴西、智利、印度、东盟国家,甚至在民粹主义者安德烈斯·曼努埃尔·洛佩斯·奥夫拉多尔领导下的墨西哥,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转向保护主义。

与大多数其他主要贸易国家相比,奉行经济孤立主义的民粹主义现在对美国政治的威胁更大,而且它对开放的世界经济构成了明显而现实的危险。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10日刊发文章《美国对全球化的深刻怀疑使其成为局外人》

https://www.ft.com/content/6b0b6e4e-d6f7-4f7f-989b-e89ebb175121


上一篇:总第609期-CISS海外信息专报(2023年1月11-12日)

下一篇:总第607期-CISS海外信息专报(2022年1月9-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