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7月23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在《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发表英文评论文章“Why I am hopeful about US-China ties despite Trump’s tariff tangle”(面临特朗普的关税纠缠,为何我仍对中美关系抱有希望),译文如下:
我最近前往美国华盛顿、纽约两地,与多位美国战略界、商界人士围绕中美关系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些对话让我对当前和下一阶段的两国关系动态有了更加细致的理解。
我的一个深刻感受是,特朗普政府内部在与中国战略竞争这一方向上确实存在共识,但特朗普的对华路线却极具个人化和交易性,亦缺乏系统性的对华大战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内部不同团队、不同声音正争相塑造总统的对华认知,使整个对华政策走向呈现高度的不确定性。
当前两国战略界最关心的议题都是中美经贸关系,尤其是关注关税战将把两国关系带向何方。经贸关系曾是稳定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但如今已成为最严峻的风险点之一。特朗普将关税视为一种长期战略工具,而非短期交易筹码。
尽管如此,特朗普在执行关税政策时仍不得不面对国内经济和政治的掣肘。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已警告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可能引发通胀风险。一旦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与选民不满同步放大,特朗普政府可能不得不调整贸易政策。
同时,中方在当前谈判态势中表现得相对主动。一些美方人士认为,中国已逐步掌握与特朗普团队打交道的关键,即不试图解读其政策一致性,而是精准识别其行为逻辑与政治动因。美方在关税、芬太尼、出口管制、技术限制等多个议题之间摇摆,缺乏明确的优先序列。这种多议题的绑定一方面为特朗普带来了宣称对华胜利的更多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中美在经贸尤其是关税问题上达成实质性交易的难度。
这次走访过程中,我可以强烈感受到美方对于芬太尼议题的关注。芬太尼对于美国民众带来的伤害,在感情上完全可以理解,但仅仅依靠情绪并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美方的困惑在于,他们已提出明确诉求,包括打击芬太尼前体化学品、加强企业监管、推动跨境执法合作。但同时,美方又表示中方不应将这一合作与关税减免挂钩。
中方对此同样感到困惑。毕竟,将芬太尼议题与关税捆绑的正是特朗普政府。而如今美国一方面维持高关税打压中国,一方面要求中方无条件配合打击毒品。更深层的分歧在于,中方认为美国芬太尼危机根源在于美国国内治理体系存在弊病,中方只能作为合作方相助,而非美国芬太尼问题的替罪羊。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不只是道德呼吁或政治指责,而是建设性的合作机制,包括两国乃至第三方执法部门的实时协作、数据与情报共享等。更重要的是,中美双方不能陷入“谁先行动”的争论,而应当同步推进行动。美国一开始就不应将20%关税与芬太尼议题挂钩,若中方要求美方先降关税,美方却迟迟不回应中方在芬太尼上的行动,僵局只会持续。
另一个与关税议题挂钩的则是技术出口管制。美国担心中国可能在稀土、供应链等关键节点上进行反制,换取美国调整技术出口管制甚至关税政策。虽然美方也有人提出可在技术出口方面适当让步,以换取中国稳定供应关键资源,但这一逻辑尚未制度化,且遭到“经济脱钩派”强烈反对。
在访美过程中我还注意到,美国商界的态度更为务实。多数美企仍在中国市场获得可观利润,最担心的并不是市场准入难,而是被动退出中国市场的风险。他们普遍认为当务之急不是拓展新业务,而是“止跌”,防止双边关系继续下滑而损害现有业务。
在美国商界看来,特朗普政府的供应链“多元化”并非战略脱钩,而是一种风险对冲策略。多数美企并不希望中美经济完全脱钩,而是希望在合理范围内降低脆弱度。我们都应认真倾听这些理性务实的声音,因为它们是真正希望两国关系稳定的力量。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领域是人文交流。虽然特朗普曾表示美国欢迎中国学生,但其政府官员也曾主张推动签证收紧政策。这一前后矛盾的政策反映出,两国人文交流仍可能成为政治和经济斗争的牺牲品,而这将严重损害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次访美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美方人士都欢迎两国学者层面的交流。
双方应当采取举措稳定两国关系,一方面,应考虑将两国元首对话常态化。另一方面,双方应在芬太尼、宏观经济、人工智能等议题上推进专业团队的协调,并继续扩展一轨半和二轨对话机制,以稳定沟通节奏并提供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