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昊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近期,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UK National Committee on China)官网刊发特辑,围绕“中美如何在地缘政治紧张之下构建信任”这一议题,邀请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撰文阐述各自观点。现将孙成昊撰写的文章摘译如下:
唐纳德·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给中美关系带来重大挑战。在特朗普加码其标志性“美国优先”政策之际,中美双方必须共同应对这一艰难时期。两国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稳定双边关系,这对全球和平与繁荣也至关重要。
特朗普2.0时期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
在特朗普第二任期,中美关系在经济、政治和安全等多维度面临更激烈竞争。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言行表明,经济和技术“脱钩”将构成其对华战略核心支柱。当前,他的政策重心明显重新聚焦关税和贸易限制,旨在以此缩小美国贸易逆差,并应对其认定的“中国不公平行为”。
特朗普强征所谓“对等关税”,并针对中国反制措施不断升级举措,为双边经济关系带来极大困难。更糟的是,其新提名的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曾向国会提议取消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地位,此举将从根本上改变两国贸易关系,进一步加剧经济紧张局势。上述举动也表明美国政策正从“有选择性的去风险”转向针对关键经济接触领域的更全面“脱钩战略”。
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风格与对多边主义的不屑一顾,可能使其忽视中美间的正式对话机制。特朗普在第二任期最初的对华关税举措是加征10%关税,其中一个理由是迫使中国在芬太尼问题上与美国合作。事实上,芬太尼本身与贸易并无直接关联,将二者挂钩不过是特朗普“交易思维”的体现。此外,相比拜登政府保留部分机制化沟通渠道,特朗普政府在处理双边或全球性问题时,可能更倾向于单边行动而非协调合作。这种沟通和对话的局部中断或将引发更多误解、误判。
稳定中美关系的举措
尽管挑战重重,但双方仍有若干可能措施以稳定双边关系,防止局势恶化。
(一)重建沟通渠道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建立涵盖各层级对话在内的多层次、制度化沟通机制。此外,双方还应继续或重新建立关于贸易、安全和执法方面的定期对话。这些对话平台有助于解决具体争议,同时培养共同的责任意识。
(二)为竞争划定“护栏”
竞争无法定义中美关系,但双方围绕何为“可接受的竞争”达成共识则有助于避免冲突。然而,中美双方对“护栏”的理解存在差异:美国侧重于构建管控竞争的机制,而中国则强调设定“底线”以保护核心利益。为协调观点,双方可共同致力于搭建一个既明确敏感领域也制定处理争端规程的框架。中美可以考虑就重大、敏感的地区热点问题建立必要的战略沟通渠道。双方应就具体议题向对方提供“负面清单”,清晰勾勒出各自利益关切。框架虽无法消除双边关系中所有竞争因素,但能够为负责任的竞争管控提供架构。
(三)务实解决经济关切
在经济问题上,中美双方都应着眼于切实可行的办法缓解紧张局势。美国可以率先降低特定产品的关税,并为中国在其非敏感领域投资提供更清晰指引。由于稳定且可预测的贸易关系符合两国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利益,中美双方应当对谈判新贸易协定或讨论现有贸易框架保持开放态度。
双方还应认识到,美国对中国实施过度的技术限制可能会适得其反,破坏全球供应链,并伤害依赖国际市场的美国企业。为避免这些负面后果,两国应为“竞争”划定明确界限,在敏感技术领域避免零和思维。尽管双方不太可能建立深度信任,但基于共同利益的务实合作能够防止两国科技和经济进一步脱钩。
(四)促进人文交流
促进更加深入的人文交流是一个常被忽视却必不可少的举措。虽然政府层面的沟通对于处理危机至关重要,但长期的相互理解往往需要在社会层面建立更牢固的联系。扩大学生交流、开展文化项目、建立学术合作以及推动专业领域协作等举措有助于弥合两国认知差距。两国政府都应优先简化学生和研究人员的签证手续,支持联合科研项目,并鼓励智库对话。通过投资人文交流,中美能够为双边关系构建更坚韧的基础,确保在政治纷争时期也能维系社会联系。
例如,我所供职的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已连续两年与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合作举办中美民众对话活动。该活动汇聚两国学术界、商界、社会和文化领域数十位代表,通过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活动探索了中美两国人民如何在各个领域深化合作,以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发展。
(五)依托共同利益应对全球挑战
尽管中美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应对涉及人工智能、公共卫生和经济稳定等全球挑战方面,两国有共同利益。这些议题为双方开展合作提供契机,有助于建立友好关系,并缓解其他领域的紧张局势。例如,两国可以在推动制定人工智能治理国际标准、提高人工智能研究透明度以及防范人工智能军事化风险等方面合作。通过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协作,中美不仅能够建立互信,还能在技术快速变革的背景下为全球稳定做出贡献。
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使中美关系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阶段。经济、安全和外交方面的挑战将考验双边关系的韧性。然而,通过采取务实策略、优先重建沟通渠道、明确竞争边界以及依托共同利益应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挑战,双方可共同致力于稳定双边关系。
尽管中美短期内可能无法彻底解决分歧,但构建管控紧张局势、防范冲突的框架至关重要。归根结底,中美关系的未来将取决于是否能够将稳定与共存置于竞争和对抗之上。
翻译:白煦含、张学玉
审核:孙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