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翔:中国将一如既往成为世界经济压舱石

2024-12-20

余翔: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特约专家、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专家

随着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落幕,美国新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与强硬主张引发了全球市场的普遍担心。但世界各国对此也有所预期,并在市场和政策层面采取措施以消化缓解。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已做好准备,相关实际影响处于可控范围内。而中国也将以此为契机,加速国内创新和产业升级。

75cea1880f03d95fb7e37970966e1f64.jpg

高举关税大棒是美国新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最直接表现,也是市场担忧的主要来源。对此,中国已做好四方面准备。

第一,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强稳定性。美国接下来几年采取的贸易政策,结合其盟伴体系可能促使美国加速推动供应链的“去中国化”,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依然明显。无论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市场规模,还是高效的物流和生产能力,都是中国短期内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中国一直在不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加速推进各项产业链升级迭代,打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中国市场。因此,美方把“中美供应链全面脱钩”当作一张底牌,在短期内既面临成本压力,也缺乏实际可行性。

第二,财政保障扩大内需市场潜力。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显现。为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要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提升供给质量等举措来增强内需的经济支撑作用。从结果看,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消费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前段时间,财政部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再度加力推动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

一系列提振中国经济的增量政策协同作用,进一步推动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向积极方向转变,国际投资者中国资产持仓比重增加。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同比增长11.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32.1亿元人民币,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01.8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6%,较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而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61.7%、48.8%和19.5%。高技术制造业和特定领域外资的增长,显示出中国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此外,主要投资来源地对华投资仍保持增长,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在增强。随着债务结构得到优化,债务风险降低,地方政府也将释放更多资金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投资和消费需求会得到进一步刺激,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增大中国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第三,科技创新驱动中国供需两端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中国从政府到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持续加大,力求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自主。从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建成、嫦娥六号带回月壤,到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高效率技术突破、新一代人工血液技术与应用等,中国在航空航天、通信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取得突破。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领域的实力,许多成果也经由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加速落地,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促进供给侧不断升级。

第四,深化国际合作,以多元化市场布局分散风险。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货物贸易大国,中国积极同其他国家拓展经贸合作,构建起了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经济纽带,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合作机制,中国经济早已与世界经济体系深度嵌合,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上发挥着绕不开的作用。

例如,今年前8个月,东盟继续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达4.5万亿元。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10%,快于中国外贸整体增速4个百分点,同时民营企业出口占比增加、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及中间品出口也高速增长。此外,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在能源、基础设施、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在持续推进。今年前三季度,中拉货物贸易额达到4274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全年有望突破5000亿美元。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有效降低了中国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也让中国与世界几大主要经济体共担风险。

综上,美国新政府可能带来的“冲击”短期内确实可能引发一系列市场紧张情绪并导致波动,但中国经济在内需、财政、科技创新及国际合作方面已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未来,中国能够延续这些举措,通过进一步扩大内需、发挥财政政策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深化国际合作应对好外部不确定性,并实现更加自主和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将一如既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与全球市场的定心丸。

本文2024年12月2日首发于《环球时报》


下一篇:刁大明 | 中美要继续探寻大国正确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