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昊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编者按:
11月10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孙成昊在《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发表评论文章Dealing with China should not be a zero-sum game(与中国打交道不应是“零和博弈”),译文如下:
随着美国大选逐渐拉下帷幕,中美关系正站在新起点。回顾过去数年,美国对华政策以“战略竞争”为主轴,在经济、科技、安全等方面对中国进行多维度施压。然而,这种以竞争为主的政策未能实现美国目标,反而恶化两国关系,甚至引发全球供应链动荡。如今,美国政府即将换届,若能在此刻审视当前对华政策缺陷,重新思考如何与中国构建稳定、共赢的关系,将有助于打造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中美关系。
全球化使得中美经济与产业链高度交织,完全脱钩不仅不切实际,还会对美国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事实上,近年来的高通胀已令美国经济承压,关税战也未能实现制造业回流,反而使美国企业经营成本上升。中国不仅是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更是美国资本与技术的重要市场,盲目削弱两国经济联系无异于伤害美国自身利益。
在科技领域,美国对华政策也陷入误区。拜登政府在特朗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华科技封锁,尤其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设限,以期通过限制中国高科技发展保持自身优势。然而,这种“小院高墙”的技术封锁模式不仅不利于全球科技生态发展,还可能导致美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孤立。中国近年来已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试图减少对外依赖。
总之,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有其深层次结构性原因,但美国当前对华政策中的误解、误判因素极多。为实现可持续的和平与稳定,新一届美国政府需要重新审视对华政策,回归理性与务实。在经济、科技、地缘政治等层面,美国应当以更为合作的姿态与中国交往,共同探索实现共赢的相处之道。
在经济方面,美国应摒弃全面脱钩的想法,构建更加均衡和包容的贸易关系。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经济联系不仅关乎本国经济发展,更对全球经济繁荣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全球化已使得中美两国深度交融,脱钩不仅难以实现,还将扰乱全球供应链,增加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美国应当放弃过于极端的关税战策略,降低对华加征的关税,与中国协商在互利前提下重新定义贸易规则。这样的调整有助于降低通胀压力,稳定市场预期,为美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避免自身经济因政策失误而持续受损。
在科技方面,美国应从以封锁为主的对抗模式转向推动积极合作与良性竞争并存的共赢模式。全球科技创新的合作网络本质上需要多方参与,而非一国独享的利益。美国的技术封锁并未阻止中国科技进步,反而激发中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与其试图围堵中国,不如通过开放性竞争共同提升科技水平,这不仅对中美两国有利,也将促进全球科技长远发展。美国应考虑提升两国科技交流和学术合作,建立科技和产业的安全保障框架,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与中国探索公平互利的科技合作新模式。
在国际事务方面,美国和中国完全可以在诸多领域携手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经济全球化已使各国利益紧密交织,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国际反恐等全球议题上,中美合作潜力巨大。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议题,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应共同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拜登政府在应对气候问题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若能进一步推动中美气候合作,将对全球减排事业带来巨大的正向影响。同时,全球卫生安全也是两国可以合作的领域,新冠疫情的教训证明,公共卫生安全没有国界,中美在疫情防控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合作不仅将使两国受益,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对于新一届美国政府而言,与中国打交道不应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如何通过对话与合作,找到符合彼此利益的平衡点。竞争可以存在,但不应成为对抗的理由;分歧可以存在,但不应阻碍合作的进程。两国只有在相互尊重、理性对话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稳定与互利共赢。
原文链接: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411/1322783.shtml
本文2024年11月10日首发于《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