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8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周波在《南华早报》发表评论文章“As the US focuses on ‘extreme competition’ with China, conflict is just a step away”。周波认为,拜登希望与中国进行“极限竞争”而不发生军事冲突,但是当竞争走向极限时,其与冲突仅一步之遥。中国论坛授权翻译,以飨读者。
阿富汗战争尚未尘埃落定,但其影响显而易见。随着美国全球反恐斗争的结束,拜登总统与中国“极限竞争”的序幕已经拉开。问题是:这种竞争会持续多久?
如果说20年的阿富汗战争对美国来说是一场“永远的战争”,那么中美竞争因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可谓“永远的竞争”。中国能“韬光养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体量之大已无法隐藏。当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时,中国不可能以静制动。
但在经济领域,大局已定。去年年底,中国的经济是美国的70%。人们普遍认为,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表示,这将是自19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超过英国之后从未出现过的情况。整个20世纪,美国的经济规模大约是其他任何大国的2至4倍。
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指出,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时,将会是自乔治三世(1738-1820)以来,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一个非英语、非民主、非西方的国家成为最大经济体。
对美国人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美国人自出生起就被灌输美国是“非凡的”或“不可或缺”的神话。他们将不得不接受一个常识:国家兴衰无常;美国人和其他人没有不同。
当中国这样的所谓“威权国家”的经济超过美国时,西方民主的影响力将跌至谷底。根据“自由之家”的统计,自2006年以来,全球的民主程度一直在下降。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现状并不满意。
丘吉尔有句名言:“民主是最糟糕的政府形式,除了那些已经尝试过的其他形式”。如果这表明,尽管民主存在问题,但它仍然比其他的政府形式好,那么1月6日的国会大厦骚乱显示,民主可能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暴力。
很难相信,美国民主的最高殿堂—国会大厦会在前总统特朗普的号召和对选举舞弊的虚假指控下,被一群支持者暴力袭击。
在2030年之前,中美之间的竞争必定会加剧,因为美国会把它作为扳倒一个崛起大国的最后机会。最近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Aukus”协议允许美国与澳大利亚分享其严密保护的核动力潜艇技术,导致澳大利亚撕毁了与法国的数十亿美元潜艇交易。
澳大利亚总是跟在美国背后。图片来源:华尔街日报
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安将这一不同寻常的行为形容为 “背后捅刀子”。这表明美国为了孤注一掷对抗竞争对手,已经可以不择手段到牺牲重要盟友。
不过,尽管几艘核潜艇可能确实会使北京的决策复杂化,但它们改变不了大局。对澳大利亚来说,平衡术可能太难学,从历史上看,澳大利亚士兵大多是作为喽啰去打“大哥”的仗。
这一次,莫里森政府显然已决定不惜冒着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站在美国一边。鉴于澳大利亚在未来几十年内不可避免地要依赖美、英的核技术,继任的澳大利亚政府都会受制于莫里森政府做出的这项决定。
即使有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帮助,时间也不在美国这边。五角大楼针对台湾问题的历次计算机模拟军演显示,美国一而再再而三地输给中国。当然,这不是中国自满的理由,但如果在中国的周边地区发生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完全拥有主场优势。
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的美国武装部队规模更小,也更为老旧,而解放军则恰恰相反。迄2019年,解放军海军拥有约350艘舰艇,数量超过美国海军的约293艘舰艇。虽然数量不等同于质量,但数量本身也反映了一定的质量。
没有什么比国防开支更能说明一国对安全形势的评估。三十年来,中国的军事开支一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下,这充分说明中国对其所面临的安全挑战充满自信。
倘若中国觉得威胁大到不得不增加国防开支,那么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轻易地将国防预算增加一倍;但美国的军费开支已是中国三倍,是否还有能力再将军费开支翻一番呢?
拜登说,美国将采取对华“极限竞争”的形式,但不会发生冲突。然而,当竞争走向极端,它离冲突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与强调竞争的美国相反,中国大声疾呼合作,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国家若没有实力就无法竞争;同样,拥有实力才能合作。
美国外交和国防政策像一个钟摆,总是在张弛之间横摆。问题是,已经战略收缩的美国何时会回摆,或者说它还可不可能回摆?美国从阿富汗撤军被认为是美国聚焦与中国竞争的一种手段,只有时间能证明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但是,如果这是一个愚蠢的战略失误,那将是比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加起来还要严重的致命错误。它将会永远终结美国自19世纪末以来的霸权地位,使其一去不复返。
翻译:祖白地亚
校译:许馨匀、韩桦
本文2021年9月29日首发于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