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晶华: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访问学者、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尽管全世界都期待着美中两个大国能够在疫情期间加强合作,但两国领导人却陷入了相互指责的怪圈,任由不断增长的猜疑甚至是敌意主导两国的决策制定。
新冠疫情正在重塑美中关系,但其发展方向却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尽管全世界都期待着美中两个大国能够在疫情期间加强合作,但两国领导人却陷入了相互指责的怪圈,任由不断增长的猜疑甚至是敌意主导两国的决策制定。而在领导人们相互指责的同时,两国实施的一系列相对受到较少关注的军事和政策行动却使我们所有人都陷入了更大的危险之中——美中军事关系很有可能因此陷入武装冲突的紧张局势。在双方的军事活动开展得日益频繁、疫情对两国准备使用军事力量的影响不断扩大,以及两国间的互不信任感越来越强的背景下,美中这一局势正变得愈发紧张。但是,有一条和平路径能帮助我们摆脱这一恶性循环。
新冠疫情暴发之时,正是美国所称的大国竞争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美中两国政府都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是要谋求在后疫情时代占据有利地位。两国都指责对方具有攻击性,并表示自己只是正当地对挑衅作出回应。这在军事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美国强调中国正在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中国则认为美国已决心将解放军的行动范围限定在第一岛链之内。
西方媒体有很多报道称,中国正借着这次疫情扩展其在南海的权益主张并恫吓台湾。这些报道的结论是,已从疫情中恢复过来的中国,正利用其邻国及美国仍饱受困扰之机,试图占据更有利的地位。而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则强调了在中国国内疫情极为严峻、美国尚未被广泛波及的今年3月,美国军队是如何增加了在南海海域活动的次数,美国军舰如何更加频繁地航经台湾海峡,以及美国国会如何通过了旨在支持台湾更多参与国际事务的法案。一个典型案例是,两国官员都以类似口吻对于不久前发生的越南渔船沉没事件表达了关切。美国指责中国“利用其他国家注意力分散或薄弱环节暴露的机会”扩展非法主张,呼吁停止采取可能“削弱全球抗疫力量”的行动,中国政府则敦促美国“停止借疫情之机搅动南海局势”。
△南海资料图(新华社)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不希望表现得软弱,也不愿做任何让步。两国最近的一次针锋相对就是一个例子。针对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在西沙群岛进行的“自由航行”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应对是声称已将其强行驱离,而美军对此的回应则是派出了第二艘军舰。
在不断提高军事行动频率的同时,两国为防止或限制疫情的扩散也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取消军事演习和演练,关闭大部分征兵中心,以及要求部署在海外的部队进行隔离,等等。这些措施必然会导致可用人力资源、实地训练机会及装备常规保养的减少,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军事准备水平的降低。这一方面会加重军方领导人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舰机相撞等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此类事件可能迅速引发双方的意外交火。
疫情期间,美中两国政府非但没有保持冷静和合作以应对疫情,反而增加了对彼此的猜疑与敌意。今年五月上旬公布的一项皮尤民调结果显示,目前美国民众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为66%,而这一数字在2018年为47%。两国的政府官员都散布了有关病毒起源的阴谋论。中国政府声称新冠病毒是由美国军运会运动员携带到武汉的;而美国政府则称病毒是中国发明的生物武器。照此看来,两国一线指挥官和飞行员受到这些负面看法的影响也不足为奇。尽管他们的专业水平毋庸置疑,但因负面情绪导致在军事行动中出现误解或过度反应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面对两个核大国误入战争状态的可能性,两国都必须保持警惕。最应优先提上议程的措施,是努力保持和加强两军之间的沟通和谈判渠道。需要沟通和谈判解决的问题包括:完善双方现有的热线系统,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快速沟通;就危机管理原则达成共识;以及明确双方在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底线。如果双方能够以更积极的方式采取措施,两国在全球层面的关系格局都将得到改变。实际上,新冠疫情为双方协调应对全球危机提供了机遇。鉴于两国军队都参与了国内疫情严重地区的救援工作,双方可以就此交流相关经验,共同帮助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抗击疫情。这场疫情结束后,两国军方还可交流经验,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探讨如何与对方或邻国共同应对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危机。
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这些建议现阶段看起来难以实现。但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坐视灾难前景的降临。相反,我们可以把握机会,促使两军开展亟需的合作。机会就在眼前,只看美中双方是否愿意把握。
本文中文版首发于清华–卡内基中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