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吉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多极世界加速而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恩格斯曾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和沿革给人类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或困兽犹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剧,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
习近平主席5月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前夕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我们要以史为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值此重要纪念时刻,《世界知识》杂志通过圆桌讨论、单独访谈等形式,采集了国内11位骨干学者的观点,形成特辑,对“战后国际秩序向何处去”这一历史命题、时代命题作出响应。以下是第一篇:《战后国际秩序有效性日益迫近历史的“检验时刻”》
——编者手记
现行国际秩序是二战后在美苏中等战胜国主导下,基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理念确立,它在冷战结束后的30年间为维护人类社会的总体和平、稳定与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海滩登陆。
现在,战后国际秩序的存废正面临重大挑战,还有没有韧性,能不能扛住压力,日益迫近历史的“检验时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19年9月第74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提醒世人,必须尽一切力量避免“大分裂”,维持普遍尊重国际法的世界经济和拥有强有力多边机构的多极化世界。
古特雷斯所说的“大分裂”,是指中美等大国之间的分歧,会导致人们习以为常的全球经济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国际安全秩序等发生裂变。不过即便真的发生这种裂变,世界也不会简单回到冷战时期的状态,那时候的国际秩序由超级大国主导,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机制无法发挥大的作用。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各解放区中共领导的军队展开大反攻。图为八路军解放张家口。
对“大分裂”的担忧正在得到新的印证,那就是特朗普政府在今年4月2日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它进一步表明美国已经着手拆解其亲自主导构建起来的战后国际秩序,至少是自由贸易体系,放弃自由主义、全球主义理念,转而以简单粗暴的单边主义和胁迫手段,追逐狭隘的“美国至上”“美国优先”。
特朗普政府正式推出“对等关税”政策之后,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在领英上发帖说,当下发生的远比关税重要得多——我们正经历一次“一生仅见”的全球货币、政治和地缘政治三大秩序的系统性崩溃,而推动局势变化的五大根本性力量分别是货币秩序的崩溃、政治秩序的动荡、地缘政治秩序的重塑、技术变革和自然灾害。
现在评估战后国际秩序所面临的困境,形势无疑是非常严峻的,方方面面的因素汇集起来,考验着它的弹性和韧性。一个直接表现是,大国在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上已经无法达成共识了,多边机制也就很难发挥作用,这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近几年的关键性投票中就可见一斑。现行国际秩序中的多边机制之所以能在冷战结束后30年间发挥重大作用,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便是大国共识,这个基础如今正在瓦解。
二战后国际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国共建和维护的,现在某些大国却在主动拆解、破坏这个秩序。当现行国际秩序在解决地区冲突、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无所作为,在网络、外空安全和人工智能治理等新兴问题上提不出重大倡议,反而成为不同力量斗争博弈的场域,改革就势在必行。中国是改革的有力推动者,核心作用在于坚决捍卫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制度回归有效性。
202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重大挑战,我们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表明,中国致力于在现行国际制度框架内进行改革创新,并且为此积极寻找最大公约数。联合国有193个成员国,在它们之间完全达成共识是不可能的,实现绝对的平等也是不可能的,比较理想的状态可能是推动“众筹”,也就是充分调动各国协调合作的潜力,中国全面参与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本文刊登于《世界知识》202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