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南方”

2025-02-21

黄仁伟: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导 读: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西方文化霸权长期主导国际话语体系,对非西方国家的形象塑造和声音传播造成压制。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黄仁伟撰文探讨了在西方文化霸权背景下,如何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并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出应将视野转向“全球南方”,并阐述了中华文化的跨文化吸引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示范效应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也指出当前文化产品输出的不足,并建议未来应秉持开放包容态度,为南方国家提供发声平台,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的结合,以更广泛、深入地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要素。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大力发展硬实力的同时,也积攒了雄厚的文化软实力,控制了传媒、影视、出版等文化行业,垄断了解释世界的权力。西方国家所主导的话语体系,先天地带有一元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对于在文化和制度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长期采取一种污名化、妖魔化的话语策略。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想象的共同体”概念,指出民族是社会建构的共同体。新闻传媒和文化产品参与了建构的过程,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西方文化霸权的长期塑造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许多民众所认知和想象的中国形象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不真实的,这种刻意的歪曲和抹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ec98862926a9a5f472a2f0b004203496.jpg

面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战”“舆论战”,我们如何让世界了解真实客观的中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我认为需要将视野更多地朝向西方世界以外的“全球南方”。习近平主席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深刻指出,“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全球南方”不仅拥有着世界大多数的人口,近年来也日益成为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南方”,是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事实上,在“全球南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开始超过西方文化。

中华文化能够走向“全球南方”,首先在于中华文化突出的统一性。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分布着众多少数民族,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华文化内在的跨文化属性,使其更易于兼容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例如,中国的影视剧不仅在临近的东亚、东南亚等地打开了市场,而且现在非洲不少国家的老百姓每晚也守在电视机前“追剧”,甚至可以说,中国影视剧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好莱坞电影。

其次,从“全球南方”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南方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残酷的殖民统治以及随后漫长的去殖民历程。中国作为其中一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不仅较早摆脱了殖民文化的束缚,还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对其他南方国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中华文化能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收获共鸣,反映了“全球南方”渴望走出被压迫命运的共同文化心理。

另外,“一带一路”的持续建设有力助推了中华文化的崛起。在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心联通”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交流互鉴在各个维度上展开。例如,在各个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施工队、各所中国高校里的亚非拉留学生、在雅万高铁上工作的乘务员等等,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文化传播大使。当西方媒体还在挖空心思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时,中华文化已经借助“一带一路”上个体点滴的实践,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当然,这一过程目前还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我们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产品数量还是不够多,尤其是能够反映不同地区文化特色和文化需求的产品。

未来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南方”?我想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我们要始终秉持开放的姿态与包容的胸怀。与中国的遭遇类似,大多数南方国家在世界上常常处于失语的状态,它们的形象也是任由西方世界“塑造”,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我们在展现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有必要给这些南方国家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发声平台。其二,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和文化传播的结合。网络时代以来,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文化的传播早已突破传统媒介能够覆盖的狭小范围。加强对数字技术,特别是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利用,助力中华文化更广、更深、更好地走出去,这个方面可以大做文章。

本文2025年2月3日首发于“潮新闻”

上一篇:傅莹:人工智能安全合作应超越地缘政治干扰

下一篇:肖茜:世界需要包容、开放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来自法国人工智能行动峰会的观察和思考